二妙丸出自《医学纲目》,据称该方为朱丹溪所创,药物组成和制作方法很简单,以黄柏粉末和苍术粉末各等分,用炼蜜制为丸,即得。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此方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肿[……]
二妙丸出自《医学纲目》,据称该方为朱丹溪所创,药物组成和制作方法很简单,以黄柏粉末和苍术粉末各等分,用炼蜜制为丸,即得。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此方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肿[……]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是治疗妇科病的一种常用药,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外孕、盆腔瘀血综合征、盆腔炎性肿块、子宫[……]
玉液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名医张锡纯的一张经验方。其典型的用药指征是口渴和尿多。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玉液汤的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固肾止渴。主治消渴病。症见口渴,大量饮水而不[……]
启膈散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字钟龄)的《医学心悟》,《医学心悟》的“噎嗝”门中称启膈散能“通噎嗝,开关之剂,屡效”。
启膈散原方为:沙参三钱,丹参三钱,茯苓一钱,川贝母(去心)一钱五分,郁金五分,[……]
《疡科心得集》中有一张方子“化坚丸”,记载在该书的“家用膏丹丸散方”章中,主治肝经郁火,乳痰、乳癖,及颈项失营、马刀、郁痰疬核等证。相当于今天的乳腺结节或乳腺癌,颈部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病。[……]
各种急慢性肝胆疾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引起的肋下疼痛,在中医常常被认为是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中医对这类疼痛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止痛,代表方剂是柴胡疏肝散。
笔者曾用柴胡疏[……]
黄连阿胶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的《少阴病辨证并治》篇中有一段条文如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的组成为: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
当归六黄汤为出自《兰室秘藏》的“自汗门”中的一张经典名方,原著对当归六黄汤的功效描述只有一句话:“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
盗汗,是指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不出汗,多见于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久病[……]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介绍了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等胃病的左金丸(详情见链接),但对胃溃疡和胃出血的患者来说,光用左金丸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合食用乌芨散。
乌芨散是用中药乌贼骨和白芨按[……]
印会河教授自制的经验方中有一张“清理肠道方”,专为治疗下利肠垢不爽者而设。此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肠道炎性疾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肠癌患者的辅助治疗用方。
方药组成:黄芩15g,赤芍15g,牡丹皮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这样描述竹叶石膏汤的适应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原文很简短,根据《伤寒论》的这段文字来看,竹叶石膏汤适合发热性疾病后期,身体虚弱,气[……]
解毒地黄汤是一张出自《外科金镜》的外科名方,这是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合二为一的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血止痛的功效。《外科金镜》以之治疗上腭悬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急性扁桃体炎和咽[……]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息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厌食症和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出现咽干口燥,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津少,脉象细数的症状。癌症患者放疗后也[……]
涤痰汤出自《济生方》,本为中医治疗中风舌强,不能言语(即现在的脑溢血和脑梗后遗症之一种)的一张方子,症见神昏痰多,头痛眩晕,咳嗽痰鸣,胸膈胀满,恶心呕吐,舌强不能言语,或肢体活动不利,舌苔黏腻,脉濡滑[……]
中医经方中的泻心汤系列方剂,可以解决部分消化道疾病以及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
泻心汤系列的方子有好几张方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大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均是泻心汤系列的方剂[……]
大黄蛰虫丸是一种廉价的抗癌中成药,很多厂家生产此药。与西黄丸等名贵的抗癌中成药相比,大黄蛰虫丸的经济性强多了,非常适合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的经济困难的患者使用,但是也要确定为其适应症方可使用。大黄蛰虫[……]
[……]
[……]
[……]
夏季是儿科患者最容易出现高热症状的季节,肿瘤患儿更容易出现高热不退——因为儿科患者特别容易因为急性感染出现高热,所以也常常有医生误将患儿的肿瘤热当作肺炎、脑炎等引起的高热。
儿科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很困[……]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有养阴透热的功效,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五心烦热,脉细数。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病、间质性肺炎、小儿夏季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骨结核[……]
近期咨询夏天季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不少,主要症状是小便不通畅,有些甚至小便难。有一些癌症病友,很是担心是癌症的并发症,其实这是一般人在夏季都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医解决这个问题有专门的方剂,这个方子叫“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