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张仲景、佛陀和庄子活在现代社会

我有时会想一些不切实际但是却很有趣的问题,比如今天我就想,假如张仲景、佛陀和​庄子都还活着的话,我很想向他们三位请教同一个问题​:他们愿意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些现代科学吗?

​我猜想他们的回答都会是肯定的。

我说这样的话不是没有依据的,首先来说说张仲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他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不屑态度,所以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非常勤奋的学习,并最终在自己所学的基础上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中医经典著作。

像张仲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怎么可能不去学习现代科学呢?当他学了更多的知识后,又怎么可能不对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呢​?所以张仲景如果还活在世上,那么由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将会大变样。我相信他会在保留旧作的实用性的同时,必定会参考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再来说说佛陀。佛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弟子问佛陀:“何者多?何者最明?”佛陀回答说​:“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在这段话中,佛陀明确的提出了他的态度,他认为要达到最明的境界,就要“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佛陀提出了要“广学博究”。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提到人有二十难,其中之一就是“广学博究难”。

所以我依据佛陀自己所说的这些话,可以判断出佛陀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非但如此,他还没有门户之见,​希望学尽普天下的知识,做到“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秉承这样的态度来学习,若佛陀到大学读书,那他肯定是经常泡图书馆的大学霸。当他大量的吸收其他人的智慧时,佛陀也必会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各种知识和​智慧。

至于庄子,虽然他在他的著作中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但是像庄子这样的一个宁愿“曳尾于泥中”,不愿意去当大官,而又热爱思考的人(倘若他不热爱思考,就不可能有妙趣横生的《庄子》一书),他会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会把这些时间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花在阅读上。

没准儿庄子会爱上化学和生物,成为某高校的化学博士生导师或生物学博士生导师。庄子的徒子徒孙们中出了不少炼丹术士,众所周知,古代的炼丹术士​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化学家,正是他们最早的利用化学反应冶炼金属和生成新物质。中国的一些不明真相的中医粉丝极力反对化学药物,可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中医界的先辈中可是出了不少像葛洪这样的早期化学家。他们发明的炼丹设备和现代化学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药中的“秋石”、“砒霜”等都是​他们提炼出来的化学物质。

所以高举尊古的大旗而排斥现代科学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只不过是​将这大旗作为自己不爱学习的借口而已。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把难度较大的学科学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多数人吃不来学习的苦,​不喜欢学习,顺带着就对现代科学产生了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不屑一顾的态度​。这与那些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不屑一顾的态度的人一样,都很偏执。​

《吕氏春秋》中有段话说​:“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可见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变了,时代变了,人就要与时俱进,知识体系也要随着更新。留下古代学问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舍弃其中的糟粕,从新发现中汲取营养,检验并改进旧认知,推陈出新,才是对古代的这些圣贤们真正的​尊重。因为就算是他们自己生活在新时代,他们也会​这么做。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