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静非真静,闹中取静才是真静

这个标题来自于《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我很感谢《菜根谭》,它将我从一潭死水的状态中带出来了。它使我明白,为什么梁漱溟先生会从一个佛教信徒转为一个儒学家,去开辟经世致用的事业。而我,也不再执着于将生活过得安静如古井之水,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还为时太早。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这种实实在在的俗世哲学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过了好多年的清教徒式的生活,过得我自己都迷惑了,渐渐的对昔日所喜欢的宗教哲学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以抑制乃至熄灭人的欲望为目标的宗教哲学实在是太过苛刻,以至于宗教界的大德们亦不能严格遵守。既然不能以身作则,而又口口声声的来传这样的道,不免令自己成了一个口是心非的小人,实在令人难堪。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是因为我自己修行不够,直到我看到明朝的藕益大师和民国时期的弘一 法师、印光法师等名僧的文章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止存在于我自己的身上,同样存在于这些德行高尚的名僧身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欲的确难灭,在某些时候,愈是压制人的欲望,这欲望反弹得愈明显。

因为这个认识,我开始渐渐的不喜欢那些过度高品格的文章了,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内心总不免狐疑:作者先生说得头头是道,自己能做到吗?

我在过了几年的清教徒生活后,试着将自己纳入到花花世界之中去,发现自己换了个环境后,其实做不到像过去一样的平静,不断的有邪念干扰。当然,这种躁动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再待人接物时,渐渐的就恢复到与过去差不多的平静状态。

这也许是因为,我这些年与文字和思想接触得太多,与现实中的人接触得太少,学习到的理论仅仅只停留在认知的阶段,缺乏真正的行为训练,所以还不能形成足够强大的定力。真正要形成强大的定力,还是要去直面各种诱惑,直面自己肮脏的一面,在闹中取静。

印光法师说,修行人当有这样的一种认识: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凡夫。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把自己当凡夫来看待,比把自己当菩萨来看待要真实很多。大师一生,甘居卑下之位,操持着最卑贱的工作,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人格。我无意于成就印光法师那样的伟大人格,但是也希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首先要不对自己作伪,然后才能做到不对他人作伪。神秀法师曾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来印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多年前我读神秀法师和惠能法师斗法的故事时,不免也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比神秀法师高明一些,选择站 在慧能法师这一边,一副很看不起神秀法师的嘴脸。

现在我得老老实实的说,我更愿意做神秀法师的学生,我已经认识到自己慧根有限,还有很多的毛 病,还不能做到“色即是空”,做不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需要通过渐渐的修行才能戒掉自己一身的毛病。即便不作一个佛教信徒,我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并非时时刻刻都能控制得了自己心中的心猿意马,见财见色都不免蠢蠢欲动。这些人性的弱点在我身上是客观存在的,何必装逼的去否定它们呢?

“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种境界是高,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或者说,对我这样的仍在俗世中混饭吃的人来说,这种境界的格调太高不可攀。

“缘起性空”思想,可以用于参禅悟道,也未必不可以用于为自己找借口,一些人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后,也是可以通过用缘起性空理论来为自己的行为狡辩,把自己的过错洗刷得一干二净的。“空”、“有”等概念,在整个佛教传承的历史上,一直被争论不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佛教没有对这个哲学命题给出令人信服的标准答案,实际上,这种答案也是不存在的。

回到生活中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的讲真心话比较好,虽然不免被人讥为慧根不高,但是起码还可以保持诚实的态度,否则只怕很难心安理得吧?据说慧可参见达摩时,断臂以求安心之法,达摩回答说,把你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闻言后顿悟了。传说是否可靠就不去说了,即便是真的话,达摩也只是从纯粹的哲学思考的角度来对慧可进行点拨的。现实中,于心不安的情况还是很多见的,正所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完全泯灭天良的人并不多见,不做亏心事,才是我等凡夫真正的安心法门。

闹中取静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静中取静,并无外界的干扰,人不需要太大的定力,就能静下来。 闹中取静就不一样,一个人一旦与外界接触,与他人接触,就会面临各种考验和选择,这时候要做到静如处子是很不容易的。孔夫子说君子慎独,我对此不是很苟同,独自一人时,需不需要慎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只要不伤及他人,怎么胡思乱想和胡作非为都为害不深。但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产生关系后,就需要慎重了。我们的言行,我们的目的,都是有可能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这时候,谨言慎行就尤其有必要。

年轻时占了点便宜我可能会沾沾自喜,现在占了点便宜后就尤其警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天占的一点便宜,可能正是为明天种下的深重的祸根。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婪和浮躁去伤害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致我们于死地。所以古人有句话说得好,邀千人之欢,莫若释一人之怨。

真正的定力来自于对欲望的有效克制,有效克制欲望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佛陀把这视为勇士在披着铠甲出门作战,克制欲望可不像是在与自己作战么?功名财色摆在眼前时,要想不为所动很难,有时就完全的是一场天人之战,胜负只在一念之间。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