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写这首诗的陶弘景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生前曾编撰《本草经集注》一书。这本书在中医史上赫赫有名,至今仍然是学习中医药的学生们必知的经典名著之一。
陶弘景自述其编撰《本草经集注》的动机是因为有感于“汉献迁徙,晋怀奔进,文籍焚糜,千不遗一”的时况,所以他沉潜下来,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新增了365味药物,共收录730味药物,编撰成《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的著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他所记载的药物的临床疗效大多可靠。他不但收录了比《神农本草经》多一倍的药物,而且还最早在药物条目中记载方剂,所以他的著作在早期中药史上的地位仅次于《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也是道家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道家茅山派的创始人。陶弘景生活在魏晋南北朝乱世时期,从36岁开始,在茅山隐居45年,81岁时卒于茅山。梁武帝萧衍非常器重他,经常向他求教,所以他又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不止受到一个帝王的器重,这首诗是陶弘景婉拒另一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劝其出山为官时所写。
山中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没有一群人众星捧月般的簇拥着的生活,只有悠悠的白云,若无其事的飘荡在天空。在沉溺于功名利禄的人看来,这生活确实无聊得很。但对返璞归真的陶弘景们来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能怡情养性,其中的乐趣,只能自己去感受,不足与外人道也。
历代都有人在过陶弘景这样的生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也曾描述过这类隐者的生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另一位诗人帛道猷也写过一首诗《陵峰采药触兴为诗》:“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这种生活是我所向往的,在我的人生规划中,再过十年左右,我大概也会找一个地方去过这种生活。我的儿子需要接受教育,这是我目前仍然留在城市中的唯一理由。孩子的教育完成后,我会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每日与岭上的白云为伴,耕读著述。当然,这也需要上天眷顾,我还能活那么久。世事无常,我见多了英年早逝的年轻人,所以对夭亡也有心理准备。
少年时代,我颇为羡慕弘一法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成就,也希望少年得志,所以那时候颇为“上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渐渐的越来越淡泊名利,从一个又一个的舞台退出,“躲进小楼成一统”。懒与世人争高下,是非少了许多,乐得逍遥自在。
学医时间越久,见证的死亡越多后,更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偶尔一个人望着天上的白云发呆时,我会尽力想象我们这个星球几十亿年前没有生命出现时的模样,也会尽力想象人类出现之前和消失之后这个世界的模样。
我给我儿子取名“思宇”,是希望他在红尘中遭遇挫折时,思想从人世间出离一下,想想这浩瀚无穷的宇宙,以之与人世间渺小的是非得失做个对比,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烦恼哑然失笑一下,然后释然和宽怀。
不过我儿子似乎因为这个名字而喜欢上了数学和宇宙物理学,这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但愿他今生能在他喜欢的领域耕耘一辈子,乐而忘忧。孩子大了,懂事了,前几天有一次对我说,老爸,等我上大学了,你们就可以去过你们自己想过的生活了。我爱抚着他的头对他说,你永远都是父母的快乐之源之一,我们期待的快乐人生中不能少了你。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留洋就像出痘子(得天花),人一辈子,总得出一回痘疹,然后才能对天花免疫。很多事情都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留洋”一样,经历过了也就免疫了。人在年少轻狂时,很少有人能够对功名利禄免疫,但是奋力去追逐过后,部分人是能够终生对之免疫的。
也只有对功名利禄彻底免疫的人,才能体会到陶弘景所说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心境。我虽不才,勉强也算一个对功名利禄免疫了的人,余生也到岭上陪伴白云去。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