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孤岛,自礼空王

周末,午休后,沿着三环路走到了人民大学一带,然后再沿着中关村南大街,走到紫竹院公园,途经农科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国家图书馆。一路所见,都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来来往往的人,绝大多数都戴着口罩。多数人还是行色匆匆,北京这座城市依旧繁忙。只是路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店不再像以前一样火热,图书馆门口也多了一道安检,没有预约,现在进不了国家图书馆,只有紫竹院公园里仍然人满为患。

我已经有段日子没有从这条路上走过了,虽然它离我家很近。北京城一整年的隔离生活,让大家适应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到处都贴着“防疫常态化”的标语,这些标语在提醒人们,我们暂时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

城市的孤岛效应在这个时代被放大了,亲朋好友之间的问候,都在通过网络进行,分隔两地的家人和情侣们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可以定期见面。人与人之间因为病毒而产生疏离,太多的人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状态了。

临近年关,这样的漫步让我有些惆怅。我也有一些很想见的人,也有一些想实现的远行计划,不过病毒阻断了一切。今年我们家响应政府的号召,就地过年,不想给国家,也不想给家里添麻烦。

两年没有给母亲上坟,心中颇为想念母亲。过完2021年,我的母亲就离开这人世间十年了。母亲去世后的这些年,我一直在跟与她一样遭受癌症折磨的病人们打交道。这个群体可能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群体之一,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尽我所能的缓解他们的身心之苦。

我时不时的会扪心自问:“我的这份工作做得怎么样?我缓解了患者和患者家属们的身心之苦吗?”我总是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惶恐不安,偶尔我还会与一些患者或患者家属发生点摩擦。我常常在事后反思,如果我的定力更好一点,与患者或患属沟通的水平更高一点,自己的内心更宽容一些,是不是这些摩擦就不会发生呢?我心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接下来的一年,我想试着过一过吃斋念佛持戒的生活。虽然我对佛教的许多东西不认可,但是对佛陀的智慧还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佛教的许多东西也不是佛陀搞出来的,而是佛陀之后的专职的佛教徒们搞出来混饭吃的,怪不得佛陀。

母亲在世时,我曾经过了一段吃斋念佛持戒的生活,早晚看看佛经。但是由于自身的智慧和定力有限,远没有达到四大皆空和慈悲为怀的境界。我有时想,是不是我修炼到了真正的慈悲为怀的境界,在工作中便不会与患者和患属们有摩擦呢?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给我答案,只要一沾上医疗,事情就变得挺复杂的。所以佛陀在《佛遗教经》中甚至禁止比丘们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工作,比丘需要遵循的二百五十戒中,有禁止“和合汤药”的条款。

有时候一些伤医案或杀医案的新闻下面,会有一些人指责医生们医德不好,所以导致患者或患属伤害医生,我经常看到的一句反问是:“如果医生们对病人好,病人们怎么会打医生骂医生呢?除非他们是神经病。”

这样的回复把我逗乐了,常人所说的“神经病”是指精神障碍患者,这些人最常出没的地方是哪里呢?正是医院。谁会与精神障碍患者们接触得最多呢?正是医生们。所以并非医生医德高尚在工作中就不存在摩擦,当我们遇到一个性格偏执或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时,摩擦在所难免。

我国有接近一亿的精神障碍患者,只有极少数接受了正规的治疗。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经常出没于医院,可是却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中国人对精神疾患存在病耻感,一个人若被确诊为精神疾患,不但病人自己,就连他们的家人们都会遭到歧视。

我们的习俗中,人们甚至不肯与有精神障碍病史的家族有婚姻关系,所以大多数有精神障碍病史的家族都在努力隐瞒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的事实,有些家庭还抛弃他们的患精神疾病的家人。

当然,一个医生更有耐心和定力些,更慈悲和包容一些,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摩擦也会少许多,所以医生也有义务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个人觉得与精神疾患的摩擦还不算什么,大多数医生们能够接受精神疾患们的各种行为,毕竟这些行为是他们自己控制不了的。真正令医生们难以接受的,可能是那些没有精神疾患,但是却心怀恶意的人。

医疗行业中确实也有一些害群之马,不过多数医生是兢兢业业的,只是仅有兢兢业业的态度却未必能干好医生的工作。我们要面对的病人是芸芸众生,既然是芸芸众生,就不可避免的既有善人,也有恶人,有脾气温和者,也会有脾气粗暴者。

我以前想,我应该做的是甄别出那些性情恶劣的人,警惕他们,但是现在觉得这种想法也有问题。首先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不应该对病人有选择;再者,从芸芸众生中甄别出性情恶劣者也有很高的难度。所以医生们真正需要做的,还是提高自己的涵养功夫,接纳并帮助一切病人。只对确有暴力倾向或已有医闹端倪的人采取限制他们作恶的措施就足够了,而这其实需要借助司法的力量。

所以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最好的医生或许是能够兼顾到现实和理想这两面的人,我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在医学专业知识之外,我还既需要提高识人的能力,也需要修炼自己的慈悲心。如果五到十年后,我在这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我对自己或许就能更满意一些。

所以我想借着这几年社会隔离,人人都被迫需要坚守孤岛的时机,好好的跟着佛陀学一学。佛陀这位“空王”,从智慧上认识到“四大皆空”,但是却又孜孜不倦的追求“慈悲为怀”的境界——尽管有些学者(比如季羡林)认为佛陀也没能达到他自己提倡的理想境界,但是有这样的心愿就已经了不起了。

人生没有止境,我们只有不断精进。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