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偶像的意外死亡

我二十出头时,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新型的国际贸易——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商不同,我们是通过互联网来寻找客户。那时候我对一位名叫谢家华的华人企业家很崇拜,他创办了zappos.com,这是一家专门卖鞋的网络平台。他把鞋子的网络零售事业做到了全互联网最大,这家企业后来被亚马逊收购了。

谢家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才子型企业家,在创办zappos之前,他搞了一个叫LinkExchange的互联网广告平台,后来这个平台被微软用2.65亿美金收购了。谢家华因此有了充足的资金来做他的新生意和实践他的人生理想。他博览群书,也热爱写作,2010年他还出版了一本名为《传递幸福》(Delivering Happiness)的书,这本书当时很畅销。

他对哲学和心理学不屑一顾,程序员出身的他相信人的快乐和幸福也可以像计算机程序一样,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条件来实现。谢先生跟代码打交道太多了,所以满脑子的“if……, then…..”,他试图建立一个“if……, then…..”式的乌托邦来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谢家华说:“大多数关于幸福的框架都认为,幸福需要具备四件事:可感知的控制力,可感知的进步,与外界联系紧密(指人际关系的深度),以及成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的一部分。”所以他认为幸福可以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他致力于在他的企业里让他的员工们实现幸福。我对他的这一看法一点都不愿意苟同——我认为如果幸福需要依赖什么来实现的话,寻找幸福者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连幸福的毛都摸不到一根。

但是我捍卫他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权利。谢家华先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如果让我和谢家华在一起讨论问题,我们俩没准儿会因为意见分歧太大而大打出手,但是我却对他很崇拜——假如他了解我的话,也许他也会像我对他一样的对我充满了兴趣。他完全不像一个商人,他严肃认真的去实践自己的理念,经商只是他实践自己的理念的一个途径而已。

zappos的企业文化因此而特别另类,以至于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奇特的企业文化。谢家华把zappos当作验证自己的理念的平台,他不肯以公司创始人身份自居,他和其他的同事们一样,在一个小小的格子间里办公,每年只拿3.6万美金的年薪,把平等理念贯彻得极为彻底。

亚马逊虽然收购了他的公司,但是几乎算是完全保留了zappos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团队。谢家华得以依然故我的在为实践自己的理念而努力,很多员工不适应这种没有老板的企业文化,也并没有因为谢家华的“幸福科学”而感到幸福,因此离他而去。但是这位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程序员认为如果他“get”不出自己想得到的结果,那一定是因为他的“if”还不够完善,所以他依然故我的在探索他那“if….., then……”式的幸福乌托邦。

2020年11月18日,他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受伤并在其后不治身亡,卒年46岁。我看到他去世的新闻后,颇感意外。我们俩差不多算是同龄人,他大我5岁。一度我也和他一样,与计算机程序打交道,靠敲打一行行的代码去寻找商机。而且我们都与普通的寻求发财致富的商人不一样,我们有理想主义情结,希望探索出能让人类幸福的道路来。

他向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发起了挑战,否定这些,试图用程序员的思维模式来解决人的幸福问题,而我则试图在医学与人类学中寻找解决人的身心痛苦的办法。经商只不过是我们为实现这个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具而已,他通过经商解决了自己的财务问题,建立了自己想要建立的乌托邦式企业。

我通过经商也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在三十岁之前实现了在北京核心城区安居的目的——若非如此,或许我也无法在三十岁后专注于医学研究而不必考虑生计问题。年轻的医生们实在太穷了,但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足以创造出比行医收入多得多的财富。很多人谴责医生们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却忽视了这些人如果不行医,创造的财富会比当医生更多的现实。而如果医疗事业不靠一群智力超群的人来推动的话,这世上恐怕要多无数枉死的冤魂。

在诸多有志于学医者中,我算是比较另类的。如今回过头来看我二十多岁时为扫清自己余生的生计障碍所做的几年努力,我觉得这努力的结果还算差强人意。尽管我达不到谢家华先生的高度,但是也算是为我如今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奠定了物质基础。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医生行医要想不卑恭屈膝,基本的生活保障是要有的。

我不知道谢家华先生在临终前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无论他是否找到了,我都为他的探索而赞美他。这世上倘若没有探索者,就永远不会有新的道路出现,人类也不会进步。

我还没死,老实说我还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目前还只是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在不断的通过写作来阐释我个人看到的人生真相——有些“真相”受限于我个人的认识水平而未必真,有些读者告诉我,他们阅读我的文章后,收获了安宁与幸福;也有些读者毫无收获,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认为我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我很难苟同谢先生对哲学和心理学的态度,人人生而平等和人人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世界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有很多人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社会因此而分裂出巨大的鸿沟。

倘若没有哲学、心理学和宗教这些足以慰籍人心的东西,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有很多人不得不痛苦的过一生。正如史铁生先生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人世间客观存在的现实,人与人若无区别,世界将会乏味得难以想象。遭遇人生悲剧的人若想从痛苦的深潭中实现自救,是可以从哲学、心理学乃至宗教中得到些许帮助的。

据我所知,致力于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们,也还没有发明出足以令人幸福的灵丹妙药。所以希望医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也只是在做白日梦。

昨晚临睡前,我在床上重读《圆觉经》,一度想,如果像佛陀所说的那样,人人都达到“圆觉”的状态,破除一切执念,把自己的灵台像擦镜子一样,擦到了垢去明存的程度,心中再无困惑,或许这世界上真的就人人都可以很幸福了。但是这种想法和谢家华先生的“if……,then……”式的乌托邦理想是同一性质,这也只不过是在设置另一个“if”,然后期待“get”出一个大同世界来。实际上直到人类末日来临,我们也无法达致这样的状态。

或许,我辈所能做的,就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芸芸众生中,总有少数人能够从我们所做的鸡零狗碎的工作中获益,这就足够了。

愿一生都孜孜不倦的在探求人类幸福的谢家华先生安息!亦愿无数理想主义者能够或全部或部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代中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冒险去走理想主义之路,为人类社会变得更美好而奋斗不已。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