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筑牢基础,以效为师,多学多记

中医的历史非常的悠久,至今仍然在昔日的儒家文化圈里长盛不衰,甚至走向了全世界,受到了很多患者的欢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首先要在实践中见证并相信中医的临床疗效,坚定自己的信心。只有对中医有信心,我们才能有热情和毅力去学习中医。

我非常感谢一些老前辈,因为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令我感到很振奋的临床疗效。我曾经先后关注并学习过三十多位中医界前辈的临床治病经验,有一些是声名赫赫的名医,有一些是有亲身体验的患者向我介绍的籍籍无名的普通中医,还有一些是行走在法律边缘的赤脚郎中。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的疗效。我们老家有位老大夫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的师娘患有哮喘,曾经找他治疗过,效果不怎么样;我的父亲患有便秘,也曾经找他治疗过,效果也不怎么样。后来我的师娘和我的父亲都是我自己慢慢调理,有时还需要结合西医的治疗,病情才稳固住的。

但是这位老大夫和我师父是几十年的同事关系,我知道他的医术其实很有特色,他治愈了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这种被中医称为“痿症”的患者很难治疗,其中有部分还会伴随出现胸腺瘤。仅这一点就令人肃然起敬,我就很愿意学习他的医术。

我在北京遇到的几位中医界老前辈的疗效也令我刮目相看。曾经有个很年轻的患者在他的母亲的带领下,找我治疗他的长在颌窦腺泡软组织肉瘤。这个患者的问题在北京的各大肿瘤医院里都是解决不了的。我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无效,于是向他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裴永清教授,经裴老治疗后,这个患者的病情迅速好转,前后治疗了几个月,患者的肿瘤基本消失了。

我经常遇到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他们拿着检查单给我看他们找他们本地的某个中医大夫治疗后,他们的肿瘤缩小的报告。这些患者之所以找我,只是希望能够换个医生治疗,以求更快速的疗效。我通常都会劝说他们在有疗效的情况下,不要更换医生。同时也深深的为那些给他们治病的中医大夫的临床疗效折服,因为这些患者所患的肿瘤,大多数属于现代医学已经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的。

这些同仁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我自己的临床实践也出过一些成绩,有不少的肿瘤患者在我的治疗下病情完全或部分缓解,这些都让我对中医药治病的信心越来越强。信心不是无根之水,信心是来自于实践的,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信心才最坚固。中医人一定要尽早走向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实践多了,我们会对中医产生信心和热情的。

每见识到一个真正有疗效的中医师,我都不会放过跟随他们学习的机会。当然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我一般会默默的观察他们是如何治病。有一些性格较开明,不保守的大夫,我会执弟子礼去向他们请教。另一些较保守的中医大夫,我会与那些经他们治疗的患者联系,从那些患者处了解他们的用药特征。我自己属于开放型的中医,我的治病经验都会写成详细的文章,对外公布。但是很多中医师对自己的治病经验秘而不宣,这也是一些特别有效的中医治病经验很难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学习中医存在一个门槛问题,这个门槛就是中医药基础。只有牢固的掌握了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我们在向其他中医师学习的时候才能够很快的学习到他们的经验。比如裴永清教授治肿瘤,喜欢用三仁汤与升降散合方治疗,有时也会合并下淤血汤一起用,这是温病学派的常用思路。如果一点中医基础都没有,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裴老方子中的一些药名而无法理解裴老治病的思路。我通过认真学习裴老治疗的多例癌症患者的处方——大多是我自己介绍到裴老那里去治疗的,学习到了裴老治疗癌症的常用思路。

之前我也曾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过孔伯华的儿子孔嗣伯老大夫,山西的李可老大夫以及贵州的王泰源老大夫的治病经验。我用类似的方法长期的跟随了解了二三十位性格不保守的中医师治疗癌症的思路(有些老大夫已经作古了),至今只要有我接触到的临床疗效很好的中医师,我仍然会迅速的与他们建立起这种联系。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很有效率。我可以同时跟随很多位中医师做临床,而不必一定得每天在他们身边侍诊抄方。

学医人要有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不要自高自大,要对那些有真实疗效的同仁抱持敬意,不能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自己而轻视他们。人人皆有其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我至今每天仍然在温习中医的基础知识,很多老大夫也撰文谈过学习中医,要一辈子不断的重复学习中医基础的经验。我有个学生的家长跟我说,有一次他去同仁堂看病,有个老大夫还在看汤头歌和药性赋这种中医入门书。我听完他的话后对这个老大夫肃然起敬,他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中医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很多基础知识如果不常常温习,很容易忘记。我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温习中医药基础知识。只有对中医药基础滚瓜烂熟,我们才能够根基牢固,也才能够对其他中医师治病的思路一目了然。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他自己在床上睡觉时,偶尔想起一个问题,深夜都会披衣挑灯夜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一个中医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那种几乎从不看书的中医大夫,医术所能达到的境界是有限的。如果按照孙思邈《大医习业》中的要求,一个中医师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广博了,要想达到理想的水平,舍每日勤学苦练,别无他途。

很多中医理论争议很大,但是临床疗效是熄灭争议最好的证据。医生的天职是解决患者的身心疾患的,如果能安全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值得效法。理论说得再好听,如果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也不值得相信。所以学习中医,我们要少争论,多见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