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贽(李卓吾)墓

9月19日,星期六,晚饭时我和儿子商量:“明天我们打算骑行到哪里去?是去门头沟的深山里看秋景?还是去通州李卓吾墓前一祭?”已经连续去了好几次门头沟山里的儿子选择了去李卓吾墓。

李卓吾是福建泉州人,原名李载贽,因避皇帝的讳而改名为李贽,卓吾是他的字。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因为极力抨击大明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而被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身亡。李卓吾的思想,遥遥领先于他的时代,即便在今天,他的很多理念仍然有可取之处。

但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了不能被明王朝的君臣们容纳的,李贽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掀起了一股反儒学的思潮。他的两个女儿活活饿死,所以他深知空谈误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是李贽发自内心的呼声。

他嘲笑儒学思想的迂腐和不切实际,为了与儒家划清界限,也因为他拒不接受世俗的很多理念,他剃发出家。他在寺庙里公然的挂上一些嘲笑孔子的条幅,又号称自己无肉不欢,且提倡男女平等,与当时的一些杰出的女性多有接触,彼此诗文往来频密,颇惹物议。

李贽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实事求是,却又性格张扬的人。生活在一个威权社会里,像李贽这样的敢于挑战威权思想的人,注定了不会有太好的下场。因为他所抨击的儒学,正是很多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卫道士们纷纷攻击李贽,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惰政皇帝,但是当臣下上书指李贽妖言惑众时,他一反常态的严肃认真起来,立即下旨:“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刻未刻,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徒党曲庇私藏,该科及各有司访奏参来,一并治罪。”

这道诏书一下,没有一人敢为李贽求情。做过明朝“二千石”官员的李贽,虽已年逾古稀且卧病在床,还是被关进天牢里。在天牢里的李贽,留下了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夺下侍者手中的剃刀,刎颈自杀。死后,其友遵其遗嘱,将之葬在今天的北京通州区。

我向儿子推荐了几本书以助他进一步的了解李贽所在的时代和李贽这个人——《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李贽传》(鄢烈山著)、《焚书》(李贽著),这都是我家里已有的藏书。

儿子问我:“爸爸,我今后要学数学,走学术研究的路,要学历史干吗?”我告诉他,历史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历史。今天的我们会重复前人的故事,明天的人也会重复我们今天的故事。我们要从李贽的得与失中学习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我说实话,我带我儿子祭李贽墓有我的目的。我要让孩子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李贽墓前,我告诉孩子李贽与海瑞是同时代人,一部《海瑞罢官》又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顺便跟他讲了文革之后中国又经历的一些风波。有一些是他在历史书上学得到的,有一些他在历史书上学不到。我还向他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和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希望他能在这些著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生存智慧。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几年,或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我儿子这一代人,被称为“草莓一代”,缺乏挫折教育,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会在历史浪潮中迷失自己。我希望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的孩子都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妈问我给孩子讲这些是否太早,我回答说不早了,孩子这个年龄可塑性很强,高中时代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时代,我们作为父母,适当的引导是必须的。我们不能等到别人用虚假、极端和狭隘的思想引导了我们的孩子后,再追悔莫及。

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成为一个为了利益忘记公平和正义的人,不希望他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的人,也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政治头脑简单的人。这也是我自己参与世事时的基本原则。

李贽身死,大明王朝并没有改变过来,中国也没有改变过来,继明朝之后的大清王朝仍然以被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为正统,束缚和禁锢着中国人的人性和思想,直到近代才在内忧外患中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改变。

只有当社会环境改变时,一个社会才能逐渐摆脱它的惯性,发生一些变化。时势不变时,社会是存在惰性的,不会作太多的改动。李贽徒死而无功,正是因为社会环境还不成熟。

我们生存在社会之中,需要看透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避免像李贽那样作无谓的牺牲。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