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院校使用的权威教科书《西氏内科学》第19版中有这样一个定义:“医生是一种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
这个定义高度的概括了医学的特性,西方医学院校认为,医生既要具备以生物医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具备深厚的社会人文学科的多方面知识。所以美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是先念本科,再念医学院,这点比较符合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
我国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医学院校现在开展的“5+3”模式的教育有点这个意思。不过我国医学院校无论是在师资方面,还是在硬件方面,暂时都还不具备培养这种理想的医学人才的条件。
我国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6%左右(有本科学历的只占4%),其中医学人才所占的比例更少。国民能够接受基本的本科教育就已经不错了,如果按照西方医学院校的要求来培养医学人才,我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际上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
因此我国培养的医学人才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体现不出“医生是一种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的特征。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著名的中医学家,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就在其《大医习业》一文中,对医生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孙思邈提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按照孙思邈的要求,当时的医生不但需要熟读中医的经典名著,尚需要精通儒释道乃至占卜和巫术等各种学问。孙思邈本人对儒释道都很精通,孙的《千金方》中还记载了大量的道家祝由术——当然这些东西现在来看有很强的时代的局限性,并不科学。
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医学是需要与病人打交道的综合学科,所以仅仅掌握与生命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方面的基础。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我国当前医患纠纷高发,既与我国医疗资源紧张有关——多数医生的工作量都远远的超过了负荷,也与我国医生普遍的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有关。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里,医生都应是学识最渊博的一群人。过去甚至认为医生是“长者”——学问渊博而又德高望重的人,这对医生的要求就很高。我国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但医术高明,也因为学识渊博和为人公正而成为乡里有名的乡贤,大家有人际纠纷也去找他调解。
对医生来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虚话,有些医生说自己三个月不学习,都不敢上临床。我个人的感受是,一天不读书,心中便会惶恐不安,深怕自己在临床中犯错误。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自己睡到半夜,在床上想起自己对某个病人的处置可能不妥,马上便要翻身起床,挑灯夜读。
所以学医是苦差事,只有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才会心甘情愿的在这场苦差事种苦中作乐,不断的总结经验,学习新知,提高自己。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