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周学习和工作约六十个小时,我估计即便我到了七八十岁,我每周也还能工作五十个小时,而且我想我也愿意这么一直工作下去,反而是不让我工作我会很失落。一来因为我对自己的工作很喜欢,二来因为年富力壮,所以现阶段虽然我的工作量较大,但是我不觉得吃力。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我掌握了一套在疲劳和厌倦到来之前休息的诀窍。不超过自己身心负荷的学习和工作是我的原则,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我是个精力旺盛的家伙,但是我还是会在自己感到疲劳和厌倦之前休息。很少打瞌睡熬夜做工作,也不强迫自己学习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或者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社交,所以我在学习和工作之外,还能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也还能抽空弹弹古琴,放松一下身心。
我认为我能保持现在这么好的状态,与我自己从小是自由散养的有关。这种成长方式最大程度的照顾了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性。
小学阶段就不必说了,那时候我几乎完全是个野孩子。我父母从不在我耳边念叨着催促我写作业,印象中也没有老师关心我作业写没写。村小的老师说实话责任心也是有限的,老师们家里还有庄稼要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几乎是放任自流的。我不记得自己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倒是记得我小时候常常把课本和练习册都撕了叠成纸飞机,或者玩游戏输给同学了。
初中时代我父母不在我身边,学习完全靠自觉。但是现在回想我那时候谈不上有多自觉,总是想办法趁着老师们不注意去打乒乓球。高中时代被老师们特殊照顾,老师们允许我不上课,允许我不按照常规写作业。
这样的成长模式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格格不入,所以我高考的时候,客观上来说,应该少考了50-100分。如果当时有人管着我,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来教育我,以我自己当年鼎盛时期的学习成绩,我高考应该能考出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问题。
但正因为没有人管着我,我的天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现在回想自己这一生,觉得最庆幸的就是这一点。从家长到老师,没有一个人来扼杀我的天性,这真是谢天谢地。
我看到现在的成年人大多身心疲惫的工作,看到现在的学生大多身心疲惫的学习,我感到很痛心。我们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这种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感到厌倦和疲劳,对未来感到恐惧和焦虑,太多数人拖延成性,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激情。
这皆由于我们的教育不尊重人的天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摆脱我们这种教育的影响,我算是撞了大运。因为小学时候没人看好我,干脆对我破罐破摔。初中时我父母要出去谋生,我成了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只能见到自己父母几面。高中时又因为学习成绩实在太好了,老师们觉得没管的必要。到了大学时代,我的老师们试图管我时,我跟他们bye bye了。
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但是一旦一个人对学习和工作充满了兴趣,好逸恶劳的天性便荡然无存,因为求知欲战胜了人的天性。但是人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时候,才会去克制自己的惰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我们习惯了拔苗助长,把一些还没到年龄的孩子强制性的约束成家长们想要的“乖孩子”——坐在那里一本正经的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为了考试分数拼命的刷题和一遍遍的复习。我对这种过度的刷题和复习没有任何好感,但愿我的子孙后代们都能免于这种苦差事。这样的摧残人性的教育模式,除了扼杀一个人本应有的兴致,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作用。
我认为人对学习和工作感到厌倦和疲劳是天性,应该从小就允许孩子们“贪玩”和“花心”。照我的体会,所谓的“贪玩”和“花心”正是一个人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最好的调节自我的方式。除非过度到影响正常学习的程度,否则便不应该被管束。越是管束,越是把一个人向厌学的路上逼。人一旦对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就特别容易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感到疲劳。
要让孩子们在疲劳和厌倦之前休息和玩乐,不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感到紧张和有压力,否则的话,一旦他们脱离学校,他们将再也不愿意阅读和学习。我的很多同学从大学毕业后,一年到头也看不上几本书。我每年的阅读量基本上都能保证在50-100本书,久而久之,我和他们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拉开了。
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时代,真正的终生学习绝不是逼着自己学习,而是知识吸引着我们学习。人生苦短,有谁愿意逼着自己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人成年后有了经济自主权的时候,还有谁能逼着自己学习呢?所以如果一个人成年了还能兴致勃勃的学习,那只可能是因为一点,那就是他真的爱学习。
求知欲是人的若干天性之一,过度学习是扼杀求知欲的最主要的原因。小时候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人,长大了也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虽然我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但是据我所知,我国热爱科研工作的人很少,所以真正在全身心的干科研的人实在也是少得可怜。
医学界也是这样的,很多医生身心疲惫的工作,下班了就在麻将桌上坐着或者去参加各种娱乐,不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医术。说到底是因为这些人厌倦医生这个职业,这都是小时候没能健康成长结下的恶果。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