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1. 写在文首的几句话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是医经之首。历朝历代,很多中医的理论体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和拓展而来的。

学习中医,不学习《黄帝内经》,便如盲人骑瞎马,找不着北。

但是可以说中医是成也因为《黄帝内经》,败也因为《黄帝内经》。因为我们中国人向来有尊古重经的传统,所以《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的同时,也束缚了中医的发展。

我一贯的对待学问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我的这种态度,受到了很多尊古重经者的批评。好在我这个人不喜欢热闹,所以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自顾自的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读书和做研究。

我以前不大愿意撰写系统性的大部头的著述,因为我受到钱钟书和季羡林二位老先生的影响。这二老对系统性的学问敬而远之,他们认为一门学问,一旦试图系统化,便不可避免的错讹百出,因为在系统化一门学问之时,需要做很多自圆其说的工作。

我认为他们所说的是对的。佛经中有好东西,但是佛教一旦试图用佛法系统化的诠释世间各种问题时,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自圆其说的鬼话。中医中有好东西,但是中医一旦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很多穿凿附会的东西。

任何一门学问,或者任何一个门派试图以其学说来解释一切时,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真正的治学,是应以真实为基础的。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至理名言,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是也有很多穿凿附会的东西,至今也仍然在误导众生。

我解读《黄帝内经》,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我还是想不揣冒昧的,用我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解读《黄帝内经》。

作为一个无门无派,也无意创建任何门派的中医学习者,我对《黄帝内经》中我认可的内容会继承,对其中我认为不太对的内容,会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供读者批判和参考。

我十多年前即开始用这种态度来解读佛经,读者甚众,赞叹者不少,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些虔诚的佛教信徒,简直就巴不得我早点死掉。我命大,至今也没死。脸皮也厚,承受了很多辱骂,学会了“述而不争”。

想必现在来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只是个开端,未来大概会把中医的好几部经典都解读一番,在这种解读中,阐述我自己的观点),也会遭到很多铁杆中医粉丝的辱骂。

感谢自媒体时代的便利,我自己的自媒体的评论权,我还是可以控制得了的,辱骂的,直接拉黑了就是。一来我的器量小,不愿意耳边有太多的不客气的聒噪甚至骂娘声,二来我的时间也很宝贵,与人争论,实在是浪费生命。

但是对于正常的讨论与批判,还是欢迎的。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者,我总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而且我是个怀疑主义者,我不但质疑传统经典存在不足之处,也质疑我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如果我说错了,别人质疑我,正可以使我的文章传播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小。

我不主张任何人把我的观点当作砸其他人的砖头,因为我既反对权威,也不喜欢自己来当这个权威。我对很多所谓的门派大师的言论,从来不随便转发和引用。原因无他,一个人倘若没有偏见,大概是不会形成什么门派的。门派者,必有其所偏好,才能形成特色。而世上一切偏见,都绝对不是真理。

古代的门派大师我是不知道,但在当代传播得非常厉害的几个门派大师,我倒是都有幸接触过。恕我直言,我是观其行后再听其言的,似乎他们所鼓吹的某种偏执的观点,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他们自己。

有几个堪称中医界旗帜的大师,按照其自己创造的理论去治疗的病人,治得很糟糕的很多,有些病人在被他们治坏后,到我这里来求助的不少。所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门派大师们的偏执的观点,害人匪浅。

我读了很多解读《黄帝内经》的本子,作者谨小慎微,奉承古人,怕冒犯信奉尊古重经的读者,所以也奉承读者,不敢越雷池一步,真是可惜得很。中医学术界之封闭与保守,于此可见一斑。

至于我自己的解读,或值得参考,或不值得参考,请读者诸君自择。我的学问浅薄,向来不愿意冒充权威,但是胆子不小,也向来不愿意屈从权威。

2. 《上古天真论篇》概述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第一卷的第一篇。

“上古”,是人类生活在很早时代的总称。我国古人,大多是崇尚古代的。我们常说的口头禅“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也是感叹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迷信,人类从总体上来说,当然是在不断的进化的。

但是在一个崇尚权威,对祖宗得很崇拜很厉害的社会里,很多著述者立论,都不得不借古代圣人之口,来取信于人。连《黄帝内经》这本书,可以肯定不会是黄帝和岐伯一问一答的搞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其真正的作者是《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溢,也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我在这里,姑且不去作这方面的考究,仅就其文义而论之。

中国古代的很多名医,都不得不这么装神弄鬼的写书。不仅仅只是《黄帝内经》这一本书,宋代的刘完素,清代的陈士铎,这些全是装神弄鬼的代表。都是托言其著作乃受上古神仙启迪,撰写出来的。

尊古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基本保存完好,这跟我们的尊古传统有关。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的理想的生活模式,都是以上古时代的真人、至人和圣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模板的。从《上古天真论》中所透露着的无等级的思想来看,作者比较推崇的可能是狩猎时代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社会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在近现代还能找到一些残留。比如非洲的亢人部落社会里,或我国高山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里,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上古时代的生活模式。甚至在一些宗教团体内,比如道教或佛教团体内,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生活模式的影子。当然,今天的宗教团体,无论其多么的希望恢复古代的生活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

实际上,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像《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生活在这种社会的人的平均寿命,比现代大都市里的人的平均寿命是低不少的。至于说往前推几十万年前的古代智人的平均寿命,则更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十几岁。所以,《上古天真论》中的很多养生学的观点,多少有些想当然。但这并不能否定《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的价值。

《上古天真论》可以说为整个中医学奠定了基调,这个基调,我将之概括为“顺生”二字。当然,“顺生”这种提法,并不是我的首创。

中医学强调人要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与自己和谐相处。要求人们顺其自然的生活,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与我们现代社会里的很多人的生活主张是相左的。在中医看来,我们现代人追求的所谓成功,是很可笑的残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的举动。中医学所重视的是人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只是一些片面的指标。

中医学所提倡的这种人生态度,对人在当前社会技术前提下保持身心的最大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对社会的发展则未必有益。如果大家都按照古中医主张的心态来生活,技术(包括医疗技术)进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汲取一些中医学的养生智慧,又适度的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则很有益处。

现代医学也逐渐从生物医学模式,走向了“生物-心理-社会-自然”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新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修养”。这种主张,就与《上古天真论》所提倡的主张非常的相似。

《上古天真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可见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性,我相信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后,如果我们人类还生存在这个宇宙里,我们对健康的定义,仍然无法脱离这个基本的轮廓。

3. 《上古天真论》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4. 逐段解读:第一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段话是先来把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吹捧一番的。说他生下来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聪慧异常,很早就能说话。神灵是聪慧的意思。徇齐,是形容黄帝敏捷。徇,迅也;齐,疾也。都是形容一个人反应速度快。黄帝长大后敦厚敏捷,所以成年后能够登上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段话是黄帝向天师岐伯请教,中医之所以被称为岐黄之道,也就是从这里来的,黄帝内经是借岐伯与黄帝之口,来讨论中医的养生与治病之道的。所以后人把中医称为岐黄之道。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之人,都活到一百岁,还动作不衰;而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动作皆衰迈,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还是因为人们违背了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那些知道养生之道的。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操劳,所以身体和精神均能保持完好健康的状态,所以能活满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现在的人就不一样了,喝酒糟蹋身体,妄动已经习以为常,喝醉了入房纵欲,竭尽其精,耗散其真气,不知道保持自己饱满的精气神的重要性,为了求得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不惜违反养生之道以取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圣人教育老百姓,都强调要懂得躲避虚邪贼风,如果不躲避开虚邪贼风,就容易致病。心态上要恬淡虚无一些,这样真气可以和顺,精神内守而不泄,人的抵抗力强,又能主动避开致病的病因,那么疾病就不会找上门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所以古人心态悠闲而欲望少,心安而无惧,适度劳动,但是不过度疲倦,真气和顺,能满足其基本的生存欲求和心愿。过着基本的温饱的生活,都会觉得自己吃得很好,穿得很随意,也很满足。互相自己没有攀比心,所以民风纯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各种嗜好和欲望不能劳动他的耳目,淫邪也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笨拙的人,也无论是贤者还是普通人,都能对任何事物没有恐惧心,活得很有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很合乎养生之道。人们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因为他们道德完好无损,所以不会有疾病的危害。

本段点评: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述,《黄帝内经》中把上古之人的生活方式理想化了。诱发人类疾病爆发的原因很多,但是古人把其原因归结得过于简单了。

很多传染病,一旦在人群中大面积的爆发,会导致大批的人死亡,绝不是“志闲而少欲”就能避免得了的。

也有一些遗传基因导致的疾病,也绝非靠着这点养生之道避免得了的。倘若人人都“志闲而少欲”,社会发展会受到阻碍,技术上也很难有很大的进步。那么很多过去解决不了的疾病问题,我们今天仍然解决不了。

但是,抛开这些,我们还是得承认,一个人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避免过上纵欲的生活,避免过度的劳累,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的。

有很多的自然的或外在的因素是我们暂时还改变不了的客观条件,但是有部分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的因素却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黄帝内经》所提倡的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5. 逐段解读:第二段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黄帝问岐伯:人年老了不能生子,是因为精力已竭尽,还是自然天赋所限呢?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岐伯的这段回答,解释了人类身体正常衰老的过程。

这里我想先插一句评论,我接触到的很多的病人,尤其是刚刚经历身体逐渐下滑的中年人,还不太适应人的自然衰老,所以对自己身体的种种机能的衰退,忧心忡忡,采用各种方法治疗和保养,结果适得其反。

人的身心成长,应该协调一致。物盛必衰,月盈则亏,人的身体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不可避免的要衰老的。掉头发,脸色发黄,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要太看重这些,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少折腾自己,是减缓衰老的最好办法。

岐伯将男人和女人的身体的盛衰变化的规律分开来总结了。女子是以每七年为一个阶段,男子是以每八年为一个阶段。女人比男人衰老的速度似乎要快一些,这符合我们直观上的判断。男人看起来的确比女人老得慢一些。

但是实际上,女性的平均寿命是高于男性的平均寿命的,这与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分工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女性的压力没有男性那么大,女性对健康问题也比男性更在意,种种原因,决定了女性比男性更长寿。

女子七岁,肾气盛,开始换牙了,头发也长得越来越茂盛起来。牙齿与头发,是肾气在体征上的表现。传统中医不像现代医学,传统中医没有现代化的检查设备,所以它发展出了一套“察外而知内”的诊断体系,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齿为肾之余,所以从人的牙齿和头发的生长和衰落,可以看出人的肾气的盛衰。

女子二七,也就是十四岁,“天癸至”,天癸,是指与生殖密切相关的性激素,在女性为雌性激素,在男性为雄性激素。女子十四岁,性激素开始分泌了,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事以时下”,就是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到了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岁。女性肾气充满,智齿生长,身体也长得极为盛状。到了四七二十八岁,更是身体长到极盛的时候,筋骨坚强,毛发旺盛。

但是过了四七,到了五七三十五岁的时候,女性的身体就开始由盛转衰,衰老是先从阳明经脉开始的,面部开始枯憔,头发开始脱落。很多妇女,确实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脸色发黄,大量掉发的。

到了六七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开始衰脱了,所以整个脸部都开始枯萎憔悴,头发变白。到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女性进入更年期,所以渐渐就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则是八岁肾气充实,毛发长,牙齿更换。十六岁,肾气旺盛,天癸至,精气充满,能够排精,这时男女和合,也能生育了。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充实,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体也能长到极盛。到了三十二岁,男子的身体发育到最壮实的程度。

男人到了四十岁,肾气衰少,头发脱落,牙齿枯槁。到了四十八岁,阳气衰竭,面色枯槁,发鬓斑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退,经脉活动不便,天癸枯竭,精气也衰败了,肾气衰退得更厉害了,身体也就大不如前。到了六十四岁,就进入老年状态了,牙齿脱落,头发脱掉。

中医认为肾是主水的器官,在五行理论中,肾主水,是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的,所以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老了,五脏都已衰退,筋骨不再坚强,天癸也竭尽了,因此,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也不稳,不再能生育子女了。

这段对人体的发育规律和人的生殖功能的总结,基本是到位的。当然,我们现代人,可能衰老的速度略微比这慢一些,人均寿命比古人也长一些。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很多年过七十的人,身体状况还非常不错。

但是这个总结是符合多数人的自然生长和衰退的规律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衰老有个接纳的态度。前段时间我看到说中国有些富人到国外去打一些据说能延缓衰老的针,结果出了人命。

从古至今,追求长生不老者,大有人在,有很多人希望借助各种功法或者药物,延长自己的生命,延缓衰老,结果反而造成了夭亡。秦始皇、汉武帝、雍正皇帝,都曾经干过这种事情。

也有些修道之士,通过修习内丹和外丹来延缓衰老,服用含有铅汞的药品。我读苏轼的著作,看到苏轼的弟弟苏辙简直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苏轼身边的几个僧道朋友,也有很多人在修习内外丹延长寿命,结果暴病而亡,苏轼从他的亲身见闻明白了,人之寿夭,其实并不是靠这样的养生法来决定的。

大抵来说,我本人是认可上面的第一段的这些养生之道的,当然,《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不止这一些,这仅仅只是个总纲。我长期以来,可能是做到了“志闲而少欲”,最大程度的与世无争和与人无怨,所以我的衰老,较之于同龄的很多人,显得慢一些。我并没有服用任何养生药品。

接纳自我的衰老,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减少对自己的精神和体力的损耗,才能最大程度的延长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实在没有更无害的办法。

我都不大在乎西医的血象的检测结果,因为这些参考的标准是任何年龄都一致的,但是实际上,一个日渐衰老的人,怎么可能和一个年轻人相提并论?每次体检,只要没有致命的血象异常的指标,不管有多少异常值,我都不去在乎。但是我的很多病人,一看血象中有某项不正常,就如临大敌,真是可叹。

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搜“周志远”添加)

个人微信号:zhouzhiyuan1979(或:36641)

个人网站:www.zhouzhiyuan.com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