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中医四种常见诊断疾病的方法。
其中的切包含切脉和切腹。切脉又叫号脉,搭脉,或把脉,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腹不是切腹自杀的切腹,而是医者用自己的手对患者的腹腔和胸腔进行触诊和探诊,又叫腹诊,腹诊也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所患的是什么疾病的一种方法。
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太严重,切腹这种临床诊断方法在中国的中医界基本已经绝迹,但在日本,还是被完好的保留着。
日本稻叶克等著有专门的切腹专著《腹诊奇览》等书,建议有心者可以买来学习一下,腹诊结合脉诊,诊断更准确,用药也会更有针对性,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腹诊很复杂,各位自己可以参考《腹诊奇览》之类的著作学习。在本文中,我就只谈中医脉诊的有关入门知识了。
中医脉诊由来已久,在最古老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的关于脉诊的文字记载。古今中外,关于脉诊的书籍,数不胜数,学起来颇不容易。
但是无论是患者还是学习中医者,了解一下脉诊的基本常识,都很有必要。
相信大家对中医号脉并不陌生,患者坐定,医生以一只手的三根手指,搭在患者的手腕上,感受患者的脉博,写出自己诊断出的患者的脉象,这种记录在中医行业里叫脉案,是医案的一部分。
号脉是一种很好的无创伤检查身体的办法,脉诊有一定的科学性。过去医生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检查设备,就只能用这种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的检测手段,去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脉诊体现了中医“察外而知内”的思想精髓。人的脉博搏动的深浅,速度和强度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脉博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说明人的身体确实存在健康问题。
那么这个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呢?
中医以“平人脉象”,也就是正常人的脉象为参照物,来判断何为病脉。
而平人脉象在各个季节又各不相同,春弦夏钩,秋毛冬石,每个季节都会有一种正常脉,春季多见弦脉,夏季多见洪脉(钩),秋季多见浮脉(毛),冬季多见沉脉(石),这是一般的规律。
还有小儿多数脉,爱运动者多见沉迟脉,人的胖瘦对脉的浮沉有影响,青壮年多见滑脉等,这些一般的规律也要记得,否则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误诊。
一般来说,早晨空腹号脉是最准的。《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强调,平旦号脉是最好的。因为早晨人刚起来,没怎么活动,又是空腹状态,脉象受到的干扰较少,最能精准的反应人体的状况。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起码不要激烈的运动或者饱食过后马上就找医生号脉,那样的脉诊很难反映人体真实的情况。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数脉、迟脉、滑脉、弦脉、细脉、弱脉、虚脉、长脉等三十种,还有雀啄、屋漏、虾游等七种怪脉。这些我在后续的文章中会逐一详细介绍。
脉学虽然复杂,但是有一些纲要可循。
《医学传心录》中有一首“诊脉传心诀”,开始的四句话是:“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寻,迟数息中缓急看”,这四句歌决是中医诊脉的基本纲要。
另外,中医的脉象概括来分,其实只有三种:平脉,有余脉,不足脉。平脉是正常的脉,有余脉是比平脉强盛的脉,不足脉是比平脉弱的脉。
如果把《医学传心录》中的这歌决与有余脉和不足脉作为脉学纲领的话,那么再来学习其他脉象,就不难了。
我在这里画了一张图,基本概括了中医脉象的特征。
脉的迟和数是从脉搏动的速度来区分的,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四到五次的脉,为平脉,少于四次,为迟脉,多于五次,为数脉。轻轻一按就能号到的脉为浮脉,需要用力才能号到的脉为沉脉。脉博的强度适中的为平脉,搏动较弱的为不足脉,搏动较为强盛的为有余脉。
不同的脉象,在中医中,用药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中医是不能仅靠西医的检查结果,或者患者给医生报一个病名就给患者乱开药的,那样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害死人。
一般来说,迟脉为寒,应开温热的药物治疗。数脉为热(数脉是最复杂的,今后我会专门讲一讲),应开寒凉或滋阴类的药治疗。浮脉为表证,当发汗解表,沉脉要当里病治。不足脉需补,有余脉应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脉象号错了,病必治不了。不号脉就开药,治好了纯属瞎猫碰上死耗子,多数情况下,不治出问题来就不错了。
这些是中医脉诊的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以后我会分成若干篇幅来介绍中医脉诊的更详细的知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