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越多越杂,难以释怀之事越少

2018年6月16日,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

早上,五点钟我已经洗漱完毕,从家里走到我自己租的兼作书房和工作间的办公室,练了半个小时的琴,看了一会儿书。查阅资料,预备着接待预约了今天来找我的患者。

假如不是端午节小长假的话,今天是星期六,我一整天都会在教学。

七点,我从办公室回家,吃完早饭后再来办公室,等着预约的第一个患者。我们预约的时间是八点钟,这是她第一次来见我。

八点十分,她没有来,我给她发了信息,问她到了哪里,没有回音。等到八点半,仍然没有来,再发信息,仍然没有回音。九点的时候还没有来,也是没有任何回音。

九点半的时候,我知道,这又是一个爽约了的患者,于是把她微信删了。快到十点多时候,这个预约的求诊者又一次请求加我微信,一句说明也没有,我通过了,问她们为什么没有如约而至,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我只好在微信上告诉她,这样做既没有基本的诚信,也没有基本的礼貌,我是不会再接受她作为我的患者的。

患者未至,我预约的古琴课是要上的,我告诉我的古琴老师,只要她时间允许,她今天上午可以随时来给我上课,九点四十左右,她来给我上课了。

古琴课结束的时候,我准备回家吃中饭,本来预约在下午来就诊的一个患者,突然没打招呼就过来了,这也是他第一次来见我。我有点意外,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接待了他们夫妻俩。

结果这个患者说,他只是来探探路,来看看。其实他并没有准备好找我治疗,只是他的弟媳妇非常期望他找我治疗,而患者本人对我并不了解。占用了我大概二十分钟时间,患者告辞而去。

因为休假,我今天安排的患者不多,还有几个老患者,需要我跟他们沟通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病情。

下午的时候,老婆要带着儿子和外甥女去看电影,想要我陪伴他们。于是我带着Kindle,和他们一起去看电影了。我还有一些书正在Kindle上阅读,在电影院等候的时间,可以看几眼。

我们看的《侏罗纪公园》的续集,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三个急症患者急匆匆的联系我,请求我处理他们的急症。

一个因为肿瘤压迫小肠,导致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她的女儿一口一声求求您,急迫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出血患者,一个化疗后出现严重过敏症状的患者。

还有几个不怎么严重的患者也在联系我。一个患者服药后,肝区疼痛,希望我能给看看是怎么回事。一个不明原因的疑难杂症患者,因为饱受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纠缠而不知所措,请求我给予帮助。还有一个晚期肿瘤患者,因为出现了情感危机,向我诉苦。

这是我假期生活的掠影。如果换在以前,我会被这么多的烦心事折磨得崩溃掉。但是现在,我的内心能够做到波澜不惊。

我把那个爽约而且不打招呼的患者拉黑掉,尽量和缓的对待那个突然冒过来实地考察的患者,心平气和的送走这对造访的夫妻。向几个重症患者提出我的医疗建议。给那些应该不会真正需要我的帮助的患者一些一般性的建议,并告诉他们去找别的医生。

然后,打开电脑,在亚马逊上下了个订单,买了三本我最近想买的书,接着就来写这篇文章。

从大学出来快二十年了,我最感谢的是国家图书馆,我从1999年开始,多数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漫无目的的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涉猎的范围极广。假如不是这么多年的阅读,我想我无法应对我今天所遭遇的一切。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读书多且杂,想得少,那就不容易烦恼了。

作为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过去我只是喜欢各种我认为写得很精彩的文章或者书籍,但是并不觉得写作本身有多大的价值。

如今我对写作的价值就很认同了,假如没有那样一群热爱写作的人,没有他们写作的那些精彩的文章,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读物,少了个很好的打发时光的方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少了很多促进自己心智成长的养料。

我热爱自由,个性奔放。所以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不再受功利主义严重的应试教育影响,阅读范围极广,一半多的读物与升学考试毫无关系。我放弃学历,从大学辍学出来后,这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就更彻底了。兴之所至,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让学历和职称头衔之类的玩意儿去他妈的。

在我看来,我们多数人都是被教育得乱七八糟的,然后又因为自己的灵魂深受束缚,又把自己的孩子们教育得七荤八素,最后一个个的走上了一条条很难令人满意的人生之路。

如今,多数人都像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各个小零件一样,身不由己的活着。社会这架巨大的机器在转动着,人也跟着它按照固定的轨迹一成不变的转动着,自由度少得可怜,所以很多人精神上疲惫不堪。

与此同时,他们还乐此不疲的把他们的孩子也培养成社会这架大机器上的另一批零部件,重复着他们自己的生活。

人的可悲莫过于此,说起来很可笑,这一切的根源,都只不过是因为现代人的脑子被各种各样的荒谬的社会思潮绑架了。他们在大众的鼓噪声中,焦虑不安着,随波逐流着。

读书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将一个人的精神拯救出来的途径。可惜的是,如今,读书这件颇有趣的事情,也被功利化得令人不忍卒睹。

我们从小就要求我们的孩子读各种各样我们期望他们阅读的书,很多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阅读与将来升学和就业无关的闲杂书,内心忧急如焚。

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孩子被家长逼迫着放弃自己热爱的读物,去读一些他们根本不喜欢的“有用的”读物。

“有用”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但是在各种各样的荒谬的思潮中,这种思想被鼓吹成致胜的法宝,人们相信,假如不及早的拥抱它的话,就会在人生竞争中一败涂地。

我们太害怕失败了,太害怕平庸了,太害怕无用了。因为这种恐惧,我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折腾自己,折腾自己的孩子。

季羡林先生晚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在上小学时读的那些“没有丝毫营养”的读物,季老说,假如不是这些在成人们看来毫无用处的读物的陪伴,他根本培养不起来阅读的兴趣。而他一生无论是治心还是治学,凭借的都只是这点没被生生的掐灭掉的阅读兴趣。

我们有多少人从小就被自己的功利心太强的师长扼杀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又有多少人正在做着扼杀自己的孩子阅读兴趣这样的愚不可及的事情?

阅读实在不应该有目的。以我个人的人生体验,阅读一旦有了目的,那样的阅读就成了负担,最后很容易厌倦阅读。而一个人一旦厌倦阅读,就注定了要日渐成长为一个精神贫瘠的人。

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贫瘠的可怕。他们烦恼着,偏执着,浮躁着,多疑着,在生活中暴跳如雷,极容易被激惹,各种不期而至的烦恼纷至沓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最终自己活得疲惫不堪的同时,也令自己身边的人跟着痛苦不已。

究其根源,其实都与其精神太过贫瘠有关。也就是像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杨绛先生有句潜台词没说出来:读书少,脑子笨,心眼小,偏执自大。

照我们现在这种流行的读书模式,我们绝大多数人教育出来的下一代,还是不可避免的要成为精神贫瘠的死魂灵。

书就像是粮食,偏食会造成的身体上的营养不良我们知道,但是读书范围太窄会造成的精神上的营养不良,我们多数人意识不到。

王小波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说他的一个邻居是个智力上有点问题的傻大姐,这个傻大姐只会缝衣服,所以每次见到别人,就是一句:“我会缝衣服。”

读书范围狭窄的人,和这个傻大姐区别不大。有些人一辈子就只读了那么一点书,甚至就读了那么几篇肤浅的文章,就自以为自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出去与人辩论时,俨然已经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实在是既令人痛心,又令人啼笑皆非。

经常有一些很肤浅的人,读了某本书,或者读了某个人的文章,就到处宣扬按照他自己所学的东西,足以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

我碰到过很多学了点医学皮毛的人,自以为是的认为按照他们的主张,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复杂的疾病问题,而且口气不小,似乎可以解决一切疾病问题。

我懒得与他们辩论,一般是很客气的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只要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多数人会发现自己的傻得可笑之处。

我本人对任何一种宗教或者学术门派的铁杆粉丝,都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我相信岁月会使他们更成熟。如果他们能泡几年图书馆,多读几本书,长点其他方面的见识,那该多好啊!

书籍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却几乎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那点问题,其实也不复杂。千百年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先贤反复思考过我们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给出了答案。

只要愿意不存门户之见,不在乎专业限制的,广泛的读几年书,大多数人都会在思想上迈上一个大台阶。只是可惜的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真不多。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