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癌三大要点:扶正、祛邪、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癌症,有三大要点要掌握,一是扶正,二是祛邪,三是对症治疗。

扶正治疗可以提升患者免疫力,恢复患者体力,癌症患者大多体虚,所以很有扶正的必要。正气旺盛,则病邪易退,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扶正治疗又该如何进行呢?很多人经常问我,癌症患者是阴虚还是阳虚?以我自己临床所见,很少有纯粹阴虚,也很少有纯粹阳虚的癌症患者,绝大多数的癌症患者均属于阴阳皆虚。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言:“阴非有余,阳常不足。”

多数癌症患者,既有阴津不足,又有阳虚肢冷等症状,这种阴阳并虚的状态,需要在治疗时,既要补阴,又要补阳。但是不同的患者,或者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可能阴阳偏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那些认为所有癌症患者皆阳虚或者皆阴虚的观点,是很偏激的,一味的用附子、桂枝、干姜等扶阳之品,或者一味的用滋阴清热之剂治疗癌症,都易犯用药过偏之祸。

现在有些人提倡不区分患者体质,一味服用附子等扶阳药,以我自己临床所见,很多患者服用了一段时间的附子后,出现了中医所说的火起锅干的症状,燥热难挡,生不如死。也有一些患者过用寒凉后,脾阳受损,饮食不化。可惜的是,患者本人大多不懂,只在初期有改善后便信以为可长期服用。

对症状较轻的癌症患者,无论是扶阳,还是滋阴,均宜用平和之剂,滋阴选墨旱莲、女贞子、黄精、玉竹、绞股蓝等,慎用苦寒。扶阳选菟丝子、沙苑子、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慎用附桂。凡力雄气厚之中药,可暂用不可久用,久用必生祸端。

有些人动辄抬出李可等名医来宣扬扶阳治癌的思想。李可大夫在世时,鄙人曾经与其治疗的不少病人有过接触,有些病人经李可大师治疗无效后,找过我,经李可用附子后,不少患者不但肿瘤迅速增长,人的体质也变得燥热难挡。这位扶阳大师治疗癌症的效果并不像现在各种追捧者吹捧得那么好。

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用补阳之剂治病,应该考虑到补阳药过于刚燥,需要佐以滋阴之剂,避免过燥伤阴。用滋阴之剂补阴,也当考虑到滋阴药滋腻碍膈,需要佐以扶阳药提振脾肾阳气。

用扶正的补剂时,还应参考明代另一位名医汪猗石在其著作《理虚元鉴》中提及的要肺脾肾同补的思路。中医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临床治病时,要补肾健脾。补益脾肾固然重要,但是患者的肺亦要兼顾。

肺气不足,肺阴不足,都会导致患者元气大伤。所以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每于补肝益肾之剂中加入麦冬、天冬以补肺,这是值得参考的。

至于祛邪的治疗,则是对肿瘤进行攻击治疗,基本治则有: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破血消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

其中以毒攻毒是治疗肿瘤的关键,也是治疗肿瘤的难点。肿瘤这种疾病,非以毒攻毒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但是以毒攻毒剂量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患者服毒过度,致死或致残。

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的医疗团队,在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种治疗就是传统中医中典型的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

古代中医治疗癌瘤,很多都会用到砒霜、斑蝥、红娘子、巴豆霜、轻粉这些以毒攻毒之剂,当代抗癌名医孙秉严大夫一生,以善于以毒攻毒而著称于世。

毒药可以杀死癌瘤,也可以杀死病人,掌握不好剂量,就极易出医疗事故,而当下医疗纠纷问题又很严重,所以现在敢于以毒攻毒的医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习惯了开太平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除以毒攻毒外,活血化瘀治疗也是癌症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大方法。瑞士也曾用活血化瘀的西药阿司匹林做过大型的临床试验,统计数据表明,活血化瘀治疗的确可以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

但是活血化瘀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比如有些学者指出丹参、水蛭、赤芍等活血化瘀中药,有促进癌细胞转移的作用。而三七等活血化瘀药,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癌栓。笔者临床见过三例自服三七粉,最后出现癌栓,不治身亡的患者。

中医治疗癌症,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一种支持治疗,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的。根据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治疗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比如有些癌症患者出现发热、胸水、腹水、腹胀、癌痛等症状,这些也是可以通过中医来缓解的。另外一些患者进行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后,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用各种西医办法均无法缓解,也是可以用中医来治疗的。中医在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一个临床中医师,掌握了以上三大要点,熟读中医内外科经典著作,脑子中记住了五百张以上的各种适合肿瘤患者使用的经典验方,临床治疗癌症时,就会做到井然有序,心中有数。只是要掌握并熟练的运用好这三大要点,却并非易事,这很考验一个中医的基本功。

当然,对太晚期的患者来说,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医者在接诊患者的时候,当实事求是的告知患者或其家属,不要夸大和吹嘘疗效,让患者或患者家属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治疗无效,是极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