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断有人让我列书单,介绍一下学中医的门径。我半桶水,不敢应承此事,深怕误人也。
我性喜读书,从七岁入学至三十七岁,三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大概终生都会如此。
我在学生时代也可以算得上品学兼优,高中时,我的老师不以寻常方法教导我,在我高中时代,我的老师因我考试能各科均可考到第一,数理化可考到满分而特许我不必听课,放任我自学,且极力拓展我的视野,让我一个理工科生广泛的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社会科学,老师的这种特别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不容易形成偏见,也不容易被人洗脑。
我常见一些理工科尖子生遭遇点人生挫折就想不开,抑郁了或者出家了,这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缺少人文知识的涵养有关。这类人形成极端人格后,出家后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少年时好浪漫,青年时喜思辩,中年时重实证,这种转变也影响了我对书的取舍。我少年时读书,喜多喜博喜快,如今越来越喜欢读薄书,喜专喜少喜慢。古人云:真理半张纸,闲言万卷书。已故沪上知名中医姜春华教授曾说,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掺杂了太多的哲学和宗教因素,而渐成诡辨而非实证之医学,致使临床疗效大减,学习时精力浪费严重。我自己读书临床多年,对姜老晚年的感悟有切身的体会。
很多中医学家一生的心血,也只浓缩成极薄的一本小书,但这极薄的一本小书,却耗尽作者一生的神思,书写成作者人亦两鬓斑白,但惠及后世千秋万代。读者要读懂这样凝练的著作并能应用之,并不容易,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自己尚需二十年的成长方可真正的说深入了医学的堂奥。
我这些年,得益于全国各地的病友的帮助,不但学了很多书本知识,也拜了几十位临床医生为师,甚至收罗到一些古本和孤本中医典籍。古人说,读书三年,觉天下无病不可治;治病三年,觉天下无书可读。因为医学实践难如登天,想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不容易,一个医生有百分之四十的疗效就了不起了,几乎每个医生都是失败比成功的机会多。所以行医者会越来越谦卑,谈医者易越谈越自大。
我国当代医学家单书健先生说:历来都有一种文字之医,不专门行医治病,只偶尔有幸碰巧治好几例病人便洋洋自得,不可一世,夸夸其谈,认为自己深得医学之奥秘,这种陋习,沿袭至今,而这些人的著作和言论却风靡一时,影响了无数人。
我的一些病人也常让我出书,我都推到二十年后,未经岁月锤炼,我认为我不配著医书,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在我写过的医学文章中抽取一些最有价值的编辑成书,那一定是经我反复验证的真实的经验。老中医任应秋先生说,不到六十,未可轻言知医,因为医学靠的是大量可重复性的疗效,靠的是实证研究,靠的是一辈子大量的临床治验。治验少而轻浮言医者,易害人性命也。这大概也正是很多一辈子救死扶伤的老大夫,一生仅薄书一册传世的原因吧。
如今我读医书,不会再愿意浪费时间在那些有太多的无用的空话的大部头上,尤其是那些充斥着大量的靠个人主观臆测而非临床数据实证而来的观点的大部头,我更喜欢读真正的凝练短小的著作。与书的名气相比,我更看重书的作者是不是有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无法为您们开出书单,因为我还不认为自己已经饱学到可为人师的程度,仅能以这段自我心路历程的文字,与诸君共勉,算作是对您们的答复。
二
虽然我是搞中医的,但我觉得很多中医粉很有问题,有点儿坐井观天,他们经常举中医在国外如何被尊崇的例子。所举中医在国外的状况,夸大其词,且就我本人与海外的中医接触的经验来判断,中国大陆的中医水平还是全球最牛逼的,比日本、韩国、美国、澳洲要强很多,毕竟我们基数大,其中出类拔萃者多一些很正常。
中西医各有所长,总体来说,现代医学比传统医学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中医药该与时俱进,不应老是一副遗老遗少的嘴脸,保守不肯进步,动辄把阴阳五行抬出来乱解释一通,跟古人作八股文没什么区别。
我已经错过了学西医外科的最佳年龄,但如果我儿子将来对医学感兴趣,我希望他学好西医外科。同时跟着我把中医内科学好。现代医学无菌手术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只是目前中国医疗界,无论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有点儿过度治疗的倾向。中西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制造二者对立的,都很偏执。而偏执,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之一。
我十九岁时第一次处方治学校附近一小餐馆老板娘,治愈其多年的沉疴痼疾,此后愈发好学医,入国家国书馆,遍读古籍医书,钻研儒释道三学,习阴阳五行之术。
近十年临床,渐渐发觉为书所误,遂抛弃各种陈腐理论,专习各类疗效显著的中医医案和验方,临床疗效大增,常只需一至三剂药,即可治愈除肿瘤外的各种久治无效的沉疴痼疾,治肿瘤亦疗效大增,年近不惑,渐入真正的医学之门。
医学,乃实践之科学,非推理之科学也。学医之要,在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从点滴经验学起,而非玄谈清议。世人喜简厌繁,总希望以一简单理论,诠释一切,一旦走上这种误区,不但耽误自己成长,亦会误伤无数人命。谈病易如反掌,治病难如登天。抛弃求实的原则来谈医学者,浮夸之徒也。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