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医书现在比较多了,很长一段时间平均每个月五千元以上的购买医书,考虑到是在网上订购的钻石会员价,这个数额在书店能买到大概差不多八千多块的医书。按照我购买的价格,现在我家中的医学类藏书也价值差不多十万元人民币了。
这些书我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看完,而且必须得一直有现在这样的刻苦学医的劲头和足够的寿命。所读医书既多,渐渐的也有了一些收获。看到不少病友的儿女也像我一样的买医书自学,我想谈谈我读医书的一些心得。
医书,尤其是中医书要想读懂很不容易,中医书的古本要读懂就更难了。而且中医的各个门派纷争向来巨大,此门派攻讦彼门派,彼门派诬陷此门派,史上层出不穷。学医治病,最不应该的是卷入门派的纷争中去。一个医生一旦陷入某种门派,不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医书籍大多是临床大夫所写,每个临床大夫的阅历都是有限的,包括史上的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钱乙、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薛立斋、龚廷贤、徐灵胎这些大名鼎鼎的名医,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有限的。
一个医生的精力再怎么无穷,究其一生,所能临床的机会都有限。而人的疾病实在是多得数不胜数,不是每个医生都能精通所有疾病的治疗的。所以他们的著作有所偏向是非常正常的,读者如果读某些人的书,然后就偏执于某某派的观点,用之治疗一切疾病,未免迂阔。
有些读者见我写过某些文章批评某个门派的医生,然后就断章取义的认为我反对该派,这是完全与事实不符的。我所反对的是这些医生千篇一律的处方思路,无论来了个什么样的病人,要么就是清热解毒,要么就是温补,要么就是大剂量的附子,似乎这些药可以治疗一切疾病。这种做法常常为最终的疗效否定,这样的医生不免令人忧虑。更有甚者,执一张偏方而治疗一切病人。这些医生个人的偏执最后都需要病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个人在采用治疗思路时是灵活的,一条路走不通绝对不在这条路上逗留很久,为什么要傻傻的坚持?
有些医书的作者是业余的而不是专业的医生,那么他们一生的临床经验就更少了。他们的著作大多是汇集其他人的观点和合而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焘和《证治准绳》的作者王肯堂,他们正规的职业是现在所说的公务员,两个人的官做得都很大,达到省部级。一生的大部分精力忙于公务,只在闲暇时间爱好中医而已。
但是偏偏他们的著作是最厚的,《外台秘要》和《证治准绳》都堪为医学史上的鸿篇巨制。鲜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写出这么厚实的著作。要看完很需要一些时间。这些作者,不过是在汇编医学资料,他们对医学的贡献在于保留和汇聚了大量的医学文献。而不在于他们自己有多么高明的发现。
我觉得这些医书大多可以当作资料来查阅,看到某种疾病的时候,可以一本医书一本医书的去查阅相关的记载,多查阅几次后会发现大多数记载是雷同的。就是每个作者都在不断的重复着老生常谈的一些东西。有一些作者比较够意思,在这些老生常谈中穿插一些自己的临床体验,把自己以前治疗过类似疾病的经历写出来,这就很有参考意义。从这类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跟师临床也不过如此而已。
我比较喜欢阅读医案(当然很多医案造假,这就让人很头痛,有人指责喻嘉言这样的名医的医案《寓意草》都大量造假,其他的医生可能就更难说了,但是我们能接触到的就这些古籍,只好自己沙里淘金了),我觉得医生对医学事业最大的贡献在于医案部分,真实的医案可以给后人很多的借鉴。
这借鉴当然不是让我们去抄方治病,而是让我们学习到别的医生是怎么辨证,是怎么思考,怎么根据病人的体质变化和病情的变化来用药的。用药方面各个医生有各个医生的特色,有的喜欢抓主要矛盾,有的喜欢一把抓,表里兼治,有的喜欢先重后轻的治疗,有的喜欢先轻后重的治疗。这样的医案读下来我们读者就很受启发。慢慢的,边读边临床,自己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读医案能让我们对中医医论有深入的理解,通过前人的医学实践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去学习医学理论,并把它逐渐的内化为自己的一些医学观。每个医生最终都不可避免的具有自己的医学观,这些直接指导着医生临床用药。
我算是自学医自己临床的非常典型的例子,没有师父带(虽然签约了一个师父,但是是为了能够按照国家制度,把行医执照考下来),没有老师给我讲课,一切靠自己看书和实践,所以实践的过程中就非常的依赖前人的文字记载,在他们的启发下去用药,很多自学中医自救的,可能都避免不了这条路。
走这条路学医,就一定要多读书,不带偏见的读书,大可以把同类别的书,集中在一起来读,看看这个医家怎么说,那个医家怎么说,不要太受其中一家的影响了。
一般来说讲解医学名著的医家的著作,不值得全信。在医学领域内不可能存在学究天人的人,因为临床经验有限,医疗手段有限,每个医生一辈子都不太可能接触到十分完整的,按照其他医生医书中记载的全部的经典的病例,所以他们的很多理论讲解完全是出自臆测。臆测者也,不必深信不疑。但是对他们的临床经验,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医书学医没有别的,就是要博览群书,不拘任何门户之见的,广泛的去看各种书,读的多了,慢慢的就会形成自己的医学思想。对各种医书都要大胆的质疑,不要迷信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医学领域没有谁的观点是全部对的,也没有谁的观点是全部是错的。全信或者全不信,都会中毒。
至于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其是否有价值暂时还不好说,我觉得还需要最少一百年的沉淀,我们今天的中医药工作者正在做的研究才会出成果,早下结论有失偏颇。但是对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药理部分,尤其是药物的毒性的部分,一定要重视。
古人不知道便罢了,现在我们知道一些中药有很强的副作用,比如细辛是致癌的,马兜铃科的关木通会引起肾衰竭等,我们就不能再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医生若图一时见效,让病人见到效果,而罔顾用药给病人带来的后患,是很不妥当的。这样的医生说句不好听的话,迟早是有报应的。
读医书做临床,一定要谨慎小心,自己印证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用药如果没有把握,就该开始的时候从安全的小剂量用起,逐渐加大剂量。而不要贸然一下子用大剂量,这样用药,一副药下去,可能开方的人看到的不是书上所说的“效如桴鼓”(形容效果就像敲鼓一样的一敲就响),而是祸不旋踵。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有这样的失败的经历。虽然没有引发生命危险,但是再往前一步,未必不能引发生命危险。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