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越发达,人心越疲惫

我出生在湖北东部一个集族而居的普通农村,我的童年生活很快乐,我和我的发小们在柴垛中捉迷藏、到田野里捕鱼抓青蛙,爬树掏鸟窝,采野果野菜,偷吃村里人种的甘蔗瓜果,那时候中国虽然很贫困,但是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所以大家尽管在体力上辛苦些,精神上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压力。

我现在住在北京城,很厌倦出去跟人交往,因为每次出去参加各种饭局的时候,如果人数超过了三个,各种攀比斗富现象就产生了,人人都希望别人觉得自己了不起。恕我直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急于表现的表象,反应的正是大家内心深处的自卑和焦虑。超过三个人的集会,我现在多数时候都会以沉默应对,久而久之,就没有人邀请我参加超过三个人的饭局,因为我是冷场王。

我不是个自闭的家伙,和任何一个人面对面的时候,我都能侃侃而谈,谈话幽默风趣,也有内容,但一旦进入群体交流状态,我就那样一副蔫茄子的状态。回到老家并不比在北京好多少,现在和亲友、同学团聚,如果不是一对一,或者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单独聚会的话,我就保持绝对的沉默,或者躲开成人们的交谈,专门去逗小孩子玩。我一辈子都是个孩子王,很招孩子们喜欢,我能和他们玩各种永远也玩不厌的游戏。有本事把他们哄得团团转,可以在半小时内让一群小孩再也不愿意离开我。

我觉得跟成年人集体谈话屁味都没有,我知道看我写的文章中有些人是我的亲友和同学,请恕我直言,我说的谈话屁味都没有的对象,也包括你们这些家伙。因为谈不了几句,你们的焦点就会转移到赚钱买房买车炒股上,你们单调贫瘠到没有别的话题可交流。

这是所谓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最大的弊端之一,人们对金钱永远充满了狂热的追逐,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放弃对财富的热爱。我当然不会不创造财富,但是将我短暂的一生,浪费在如此单调乏味的一件事情上,想想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更不用说,为了追逐财富我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内心的不平静,身体的损伤,枯燥而又令人疲惫的工作,各种令人恶心的勾心斗角,一日复一日的在压力重重和忧心忡忡中度过。而如此奋斗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自己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金钱,将这些金钱据为己有的目的只是为了换取虚妄的自豪感和安全感,仔细一想,这是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但是多数人每天都在过着这种日子,根本停不下来。

人类进化成现在这个德性,只用了几千年。自古至今,人类在大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一样,都需要吃喝拉撒睡,也都会生老病死。但是在细节上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我们变得越来越复杂,吃要怎么吃才好吃,喝要喝什么才爽口,拉要坐在什么样的马桶上拉才舒适,都有讲究。就连生老病死,现在也不再是顺其自然,而是努力改变自然规律,以前死就静静的断气,现在很多得在医院里插管抢救,让人在极难受的情况下,挣扎着度过人生的最后日子。以前病了,得了绝症,没人知道自己得了绝症,感受不到恐慌和绝望。现在病了,得了绝症,一纸诊断书开出来,患者立即魂飞魄散,从此惊恐不安,度日如年。

我们太注重细节了,以至于看不到一个立体的、笼统的人生。现代人动辄称呼某某为专家,如果一个人,像我这样的不分种类的乱读书,经常尝试新鲜事物,就容易被人嘲笑。因为这样的家伙,按照大伙儿的标准,必定是个失败的家伙。他们认为,人应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死磕下去,一辈子视野就那么狭窄,如此这般,方能成功。

我把我儿子取名为思宇,寓意很简单,让他今后遭遇烦恼时,想一想浩瀚无穷的宇宙,再反观一下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人类,就会觉得纠缠在这些莫名其妙的偏执、焦虑和烦恼之中,是多么的可笑。

佛教管人类这样的生物叫有情众生,这种称呼太诗意化了,有情众生是这世界上最犯二的一种生物,他们总是莫名其妙的把自己折磨得十分痛苦。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只不过比其他生物多了一点点意识,但是这点意识却让人类多了无穷的痛苦。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社交圈子越多,生活疲惫指数就越高。人类的情绪就像传染病,可以通过人群传播和扩散。发达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在这样的社会生存,与他人的依存度就会越来越高,社交圈子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广阔,在各种社交圈子中传染而来的不良情绪也就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其实并不适合人类栖息身心。

所以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财富积累,到了小康这个阶段,幸福指数是最高的,超越了这个阶段,就会因为需要维护的社交活动太多,而导致幸福指数大幅度的下降。这么复杂的研究成果,被中国古人用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小富即安。其实中国有另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说的是比”小富即安“更爽的人生状态——因为没有太多的牵挂,安贫乐道的人更容易快乐。

但是有多少人满足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富呢?更遑论仅仅只能解决生存问题的”安贫乐道“状态。可悲的现代社会里的有情众生们,let us继续挣扎和折腾吧!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