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院士为其师姜春华教授的著作《中医与科学》撰写的序言

今年是姜春华教授一百岁诞辰,我受姜春华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近40年,对他怀有无限的崇敬和思念。

1954年姜春华教授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1955年,我毕业后分派在华山医院工作已有三年,组织上根据刚宣布的中医政策,安排姜春华教授为我的老师,采取了传统的师从方式。老师知道我是一向接受系统而严格的英美式正规教育,头脑中已是西医学先入为主,于是让我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学起,尤其是学《伤寒论》花了较多的时间,不死背条文,而是理解其精髓,即辩证论治的规律,从这些繁复的条文比较中得以升华;以后让我自学《外台秘要》、《千金方》,对每一门病证的用药加以归纳,从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药中求实效,以此让我科学地从中了解中医理论与治病真谛。老师尽心的教,他体胖怕热,每逢炎夏酷暑的下午,那木板式的中医办公室蒸人,老师有时用冷水浇一下头,再坐下教读,倾注了培养新苗的热忱。

在我半天学中医理论的同时,跟老师临诊,看到治疗同一个哮喘患者,由于发病的季节、体质的改变,诱发因素的不同,而先后采取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处方,又看到对西医看来是完全不同的病,如疟疾、痢疾、哮喘、乳糜尿,在某个阶段有“气虚”表现的时候,用补气的同一处方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原则的应用,说明老师学识的渊博,造诣的高深,在治病用方时不拘一格,这种学术具有洞察力的见解,以及治疗上具有魄力的风格,唯有从师学习,朝夕相处,才能深深的体验到,不但使我树立了学习中医的信心,而且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而深远的影响。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刻苦学习,1959年2月我们师生两人同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老师之精通医道是与他一生博学勤奋分不开的。老师年轻时就阅读了十三经疏、周秦诸子、二十四史,以及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以及明清各大家文集、宋元理学、释道回耶、稗官野史等也读,同时还看了西方的诸多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一生无甚财富积累,收入多半用来买书,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他说:“厚积方可薄发,读书也要思考,思路的形成要有多方面的学问,否则思路就狭窄,专业就不能有大成就。”更可贵的是他对学术有是非之见,无门户之分。他评析了历代中医学家,认为先贤应该尊敬,但不能盲目崇拜,古代医学家,有其独特成就的一面,也有其偏激的一面,用药也有偏好之处,后人见到独特之处,就冠以某某学派,如泻火派、滋阴派、补土派等。但医学是科学,不是文艺,科学只有是非,不允许有个人爱憎偏嗜,因此对古代医学家的遗产只能取其精华,弃弃糟粕,更不能有个人的门户流派之分。因此,他用药从不主一家,阳虚者用景岳之温补,阴虚者师孟英之育阴,对于单方土药绝不藐视,只要有实效,必定采纳,真正做到广揽诸家之长,博采众方。

对待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他在态度上极为明朗,曾说“《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太史公云:人之患者,患疾多,医之患,患道少。我为了疗效的提高,借助西医之道,自谓不违古贤教训”。还指出“立足中医”,是指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真正的以中医理论为中心,不失辨证论治的精神;“西为中用”,是说的今天的条件下,充分运用西医学现代科学的知识,克服中医学的历史局限性,以求阐明机制,使科研成果最高限度的为提高中医的临床实效服务;“古为今用”,打个通俗的比喻是穿老鞋,走新路,使中医学的精神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当听到有个别中医说:“搞中西医结合科研,宝贝都给他们拿走,留下一点垃圾”。老师则认为中医学是祖先留下的财富,中西医都可研究,不管什么方法,谁能发扬广大,谁就是继承人。这样的观点是源于老师所具有不断创新的学术思想。

老师说中医好,好在“走样”。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医,但不愿为传统观念所束缚,他说中医总是老样子肯定不行,走样就是进步,而中医只有不断进步,才有前途。他的学术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提出了“截断扭转”学说,老师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和“到气方可清气”的顺应疗法很不以为然,而赞赏《内经》“上工救其萌芽”之说,主张截病于初。他说“临床表明,按叶氏之说”尾随敌后“跟踪治疗,任病邪肆虐,常致焦头烂额,而于早期针对病原”迎头痛去“则可拦截病邪之深入,不致任其发展而不可收拾。现在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不按卫气营血,直用清热解毒,疗效很高,可见截断治疗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比单纯按卫气营血治疗优越而富有积极意义”。老师治病有胆有识,仅以独具一格的截断扭转方法为例,就治愈不少疑难杂症,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不但有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著书立说阐发理论,充满辩证思想,令人感到他的文章生命力很强,有虎虎生气。

老师精于医道而且重医德,他引清朝名医费伯雄的话“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私利而学医则不可”,他声言此话对时尚不那么合适,有些迂,但依然不悔。他晚年病中最后的一篇杂文,题为《求知重德为医之要》,就是他的心声。姜春华教授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毕生热爱祖国的中医事业,为人正直不阿,待人宽厚随和,廉洁朴实,医德高尚,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他那革新创新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为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此姜春华老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为《中医与科学》序。虽然老师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学术思想和高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沈自尹 时年八十 2008年秋序于上海

编后注:这是沈自尹院士为其师姜春华教授的著作《中医与科学》撰写的序言,沈自尹院士本学西医,后跟随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之后在中医藏象学说等方面建树颇丰,是当代的中医大家。

姜春华教授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的翘楚人物之一,姜春华教授一生安贫乐道,热爱中医,为解决患者的疾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医理论的革新和创新,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之所以将这篇序言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打出来,原文转发,是因为沈自尹院士为姜春华教授所写的这篇序言,文字虽然质朴,但是观点却深得我心,这文章也是我学习中医的基本立场。

我学医多年,也曾彷徨,到如今,年过三十六,沉淀自我,方始可以说入了一点门。一个人学医,应该是为了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痛苦,治疗疾病,而非糊弄信众,诈骗钱财。行医也好,著文也好,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认真负责,对得住自己的良知,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误导患者,导致他们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死一个人便有一家人痛,医者是直接与司命之神打交道的,如果一个医者不实事求是,那将害人无数。

我自己学医以来,也曾对中西医都有过迷信、迷茫和怀疑的历程,每次一个亲人或者患者在中西医百般抢救之下都没能幸免,最终遗憾的离开人世时,都会让我认真思考医学一次。医学是为解决人类疾病而出现的科学,而非因个人偏好而存在的文艺,学习医学的态度应严谨,而非浪漫。每见一些学医者大吹法螺,把中医或者西医吹捧得神乎其神,误导众生,我都不免感到遗憾。

我重读沈自尹院士这篇序言时,正值我三十六岁,度过了对中西医的迷茫期后,下定决心要在医学上有所建树,读后颇有感想,于是转发此序,并作以上注。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