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学医以来,读书颇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有几句。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赵绍琴教授提及他的父亲——清朝太医院院正赵文魁先生教育他的一句话:用药治病就像是在用钥匙开锁,关键是要找对钥匙,只要找对了钥匙,轻轻一启,就能打开锁。赵氏父子用药,轻清平正,常见他们用药剂量仅1克或者0.5克,但是疗效却很卓著。很平和的一副药,就将重症危症患者救活了。
过去我自己用药时,在用药剂量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我渐渐减少用药剂量。因为临床经验告诉我,按照现代科学的药理去用中药治疗如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如果处方思路没有用对,用多大的剂量都不足以抵抗癌细胞的发展。但是如果用药方向对了,用中药治疗癌症,很多药只需要用几克,药味并不需要很多,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来药用得少,也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肝肾的损伤。
我治疗每个患者,都会不断的总结成败和得失。谚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从理论到实践,经历过一番后,对中医的理解渐渐的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深刻。虽然眼下不能说透彻理解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但是对其精华,则实有得失寸心知之感。
中医之精要,在于阴阳二字。执其要领,用以辨证治病,虽然患者病情复杂,但是总是可以找到思路的。但是对阴阳二字的理解,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国医大师任应秋教授说,人不到六十,很难理解真正的中医。以前我对这一句话不太理解。但是学医至今,忽忽间快二十年了,回思自己这一路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发现常常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对任老这句话就很认同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中医的认识还会越来越深刻的。
清朝的温病名家吴鞠通,年轻时用药偏于寒凉,年老时则偏于温补。十多年前,我从自己吃药的体验,也是倾向于温病学派,并且温病学派的药方对我确实管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身上的那团“火气”渐渐的自然消退了,再用寒凉药已经不合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身体的盛衰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步入中年之后,就不会再有青少年时期的血气方刚。火气消退之后,用药方向也就自然需要随之改变。 吴鞠通到了晚年的时候,体验到了自己身体的多功能衰退,用药偏爱温补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就难以理解宋代儿科名医钱乙说过的小儿之体“纯阳无阴”这样的话的涵义,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医的思想会与强调万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周易》的思想一脉相承。
人的身体的盛衰变化,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过,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任应秋教授所说的,不到六十,难以透彻的理解中医是不无道理的。医生首先应是一个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自己的身体的人。只有这样的观察和发现才能让一个中医学习者,真正的深刻理解中医理论。死记硬背的中医理论在指导临床时,常常百无一用。这样来学中医很容易陷入门派的纷争之中,形成偏见会害死很多人。
疾病是健康身体在诸多内外因素的诱发之下产生的,如果我们无法认识这些致病的内外因素,我们就无法真正的明白应该怎样去治病。中医治病,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除致病的内外因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以我的理解,这项工作就是赵绍琴教授的父亲赵文魁先生所提及的找到给疾病开锁的钥匙。
我们如何才能寻找到打开疾病这把锁的钥匙?阅读文献、认真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才 是关键。人体阴阳寒热的偏盛,并非非得动辄以大量的药才能解决得了,药用多了绝对有害无益。如果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寥寥几味药,每味药寥寥几克,也是能够治疗很多疾病,并且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从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在治疗很多自限性疾病上,中医可以既快速又无后患,而且用药轻省。比如感冒、腹泻之类的疾病,中药常常只需要一顿或者一副药就解决了问题,且很少会有气管炎、哮喘、慢性肠炎等后患。但是用西药却非但费时长,且极容易造成后遗症。呼吸道疾病之所以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与大量的患者患感冒这类小毛病经西医误治后留下后遗症有很大的关系,我自己就是受害者之一。
中医也许不够精确,但是人体科学是否越精确越好,却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比如人因种种原因发生感染后,用抗生素杀菌效果确实很好,靶向性极强,然而很多人抗生素一用,就不得不终生笼罩在抗生素后遗症的阴影之中。相对来说,中医从寒热温凉的角度去辩证患者身体的问题所在,按照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去调整患者身体的偏盛和偏衰,却能很好的将人体从不健康的状态矫正到健康状态。
伤寒名家胡希恕教授曾说,自己年轻时学医,读了很多的书,读书多了之后,各家学说纷繁复杂, 渐渐的无所适从,最终在阅读日本的经方大师汤本求真的著作后豁然开朗,从此临床疗效大幅度的提升。一代中医宗师程门雪也说他自己在读了大量的医著之后,终于由博返约,理解了真正的中医精髓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我想严肃的中医学习者,大概都会走这样的一条路,寻寻觅觅,为医消得人憔悴,最后蓦然回首, 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谦虚的说,到现在为止,我所读过的中西医医学著作,已经非常之多了,临床经验也有了不少,如今回头一看,才发现真正的需要掌握的核心的东西并不多,且都是老生常谈中医常识性理论。然而,要想把这些中医常识运用得得心应手,找到打开疾病这把锁的钥匙,却并非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