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植物荔枝草的药用价值

唇形科植物荔枝草是一种不常见的中草药,但早在明清时期,古代的医生们便将其入药使用。如明代崇祯年间的喻政就在其著作《虺后方》中收录了荔枝草,清代的《本草从新》、《纲目拾遗》、《天宝本草》、《草木便方》的医学类著作中也相继收录了荔枝草。

不过由于以上医著的知名度都不高,所以荔枝草的使用并未被推广开,所以现在荔枝草仍然很少见于正式文献。《中药大辞典》中就不曾收录本品,仅《中华本草》第十九卷中收录了。

荔枝草虽然名字中带有荔枝,但它与荔枝并无关系。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凌冬不调,故又名过冬青、隔冬青、雪里青、雪见草等。因其形状与癞蛤蟆有类似之处,民间亦称之为癞子草、癞客蚂草(在湖北、湖南等地,癞客蚂指的就是癞蛤蟆)、虾蟆草、青蛙草等。此外,在不同的地方,它还有水羊耳、天明精、凤眼草、赖师草、膨胀草、野猪菜、麻麻草等别名。

荔枝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主要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河边湿地上,但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区,也可生长。《百草镜》如此描述荔枝草:“荔枝草,冬尽发苗,经霜雪不枯,三月抽茎,高近尺许,开花细紫成穗,五月枯,茎方中空,叶尖长,面有麻累,边有锯齿,三月采”。《本草拾遗》则如此描述:“叶深青,映日有光,边有锯齿,叶背淡白色,丝筋纹缀,绽露麻累,凹凸最分明,凌冬不枯,皆独瓣,一丛数十叶”。这些记载与唇形科荔枝草很相符。

民间一直有用荔枝草治病的记载,明代《虺后方》中有一个名为“草膏”的方剂,就是以荔枝草捣烂制成膏药,外敷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类疾病)。荔枝草另有一较为强大的功效就是它能治疗肾炎水肿和腹水。民间亦用荔枝草治疗咽喉肿痛、乳蛾等急症,这些疾病即现代的急性咽喉炎、急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和会厌炎等。荔枝草中含有较丰富的抑菌活性成分,在农业上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可用作植物杀菌剂或除草剂。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荔枝草的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利水消肿,可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咳血、吐血、尿血、血崩、痔疮出血、肾炎水肿、白浊(尿路感染或蛋白尿)、痢疾、痈肿疮毒、湿疹瘙痒、跌打损伤等。

入药时单独用荔枝草的鲜品绞汁,直接饮用,或用其干品水煮后饮用均可。亦可将鲜草捣烂,外敷于肚脐,这样也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来治疗腹水和肾炎水肿。在治疗咽喉肿痛、淋巴肿大等疾病时,如希望加强疗效,可将荔枝草与大青叶、金银花、土牛膝等配伍使用;如希望增强利水消肿的功效,可将荔枝草与车前草、玉米须、冬瓜皮等同用。

荔枝草无毒,我国的一些地区甚至将其当野菜食用,云南的一些地方就常用荔枝草做凉拌菜食用。在某些地区,荔枝草亦被开发为饮品,和茶叶同用。荔枝草入药,鲜品可用15-60g,干品可用9-30g。若以其治疗腹水或肾炎水肿,可不必受此用量束缚,单日用量可以多达500g以上。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