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常见的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Drug-induced Kidney Injury, DIKI)是指因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它是医院获得性(医源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时可进展为慢性肾病(CKD)甚至肾衰竭。

肿瘤患者常用的中药和西药都可造成肾损害,中药中的马兜铃科植物(细辛、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等)和一些重金属(如雄黄、朱砂等)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间质性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化疗药物顺铂、甲氨蝶呤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和结晶肾病,常用的抗炎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会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会导致肾血管收缩和慢性肾病,利尿剂呋塞米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并诱发肾损伤,就连做增强CT时用的碘化造影剂也会诱发造影剂肾病(急性肾损伤),靶向药物也有不少有肾毒性。

这些只是常见的一些可能造成肾损害的药物,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癌症患者所用的药品的说明书,就会发现相当多的抗癌药或辅助抗癌的药物均有一定的肾毒性。但癌症是一种会威胁到生命的慢性病,患者又不得不接受这些药物的治疗。所以,定期复查肾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更好的预防患者因为药物性肾损害而出现严重问题。

患者肾脏受到急性损害,可能会出现少尿、无尿、水肿,血肌酐、尿酸、尿素氮等指标升高,尿检时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等。长期服用某些抗癌药物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贫血、高血压、血肌酐缓慢升高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诱发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出现发热、皮疹、四肢关节痛、C反应蛋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结晶肾病患者可见腰痛、血尿、尿中可见药物结晶等。

如患者在服药前肾功能正常,服药后出现以上问题,经检查也确定肾功能受到损害,应立即停药,并找原处方医生和肾病专科医生会诊,由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置方案。即便是不得不用的抗癌药,在出现药物性肾损害的时候,也不建议继续服用或继续单独服用。有肾损害问题的患者,不宜继续服用可能会导致肾损害加重的药物,以免出现危及生命的危险。

急性肾损害患者应住院治疗,慢性肾损害患者可根据情况,居家服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对免疫性间质性肾炎有一定的效果,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减轻造影剂肾病风险,严重的急性肾损害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疗,中成药益母草颗粒与知柏地黄丸等对肾损害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无论何种肾损害,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患者不宜自行服药。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