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这几天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内子的一个表哥突然心血管破裂,差点死了,在医院里昏迷了两天终于醒来了。虽然醒来了,但是还是意识不清楚。另一件事情是一个和我认识了小十年的高校老师突然遭遇车祸,脑出血,在医院里昏迷了一天一夜,所幸也醒过来了。她家里好几个亲人生病了都找我求助过,她身边的好些朋友经由她介绍也都认识我,所以我们已经熟悉得如老朋友一样。
这两个我身边的熟人都与我年龄不相上下,心血管破裂的表哥比我大三岁多,这个高校老师和我差不多同岁。内子的表哥和我同村,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我对他比内子对他还熟悉,他和我哥哥同班同学,他的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得悉他突然心血管破裂,我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幸的是他只是昏迷了两天,最终醒过来了。
这位高校老师和我沟通也挺多,她照顾一家老小,我对她家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她自己、她孩子、她丈夫、她父母及公婆都曾因为各种各样的疾病找我解决过问题。她从昏迷中醒过来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我,希望我指导她尽快康复。
此时此刻,他们二位都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继续接受治疗和医学观察。当然,以我的经验判断,他们实际上都已经死里逃生了,后期的后遗症大概也是可以及时治好的。虽然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这影响不会太大。
前两年,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和我的一个堂哥相继猝死,我自己也在一年半前遭遇一场车祸,险些丧生。这些接二连三发生在我自己以及身边的同龄人身上的与死亡密切相关的事故,让我心有戚戚焉。
我的恩师以前和我说,父母是将我们与死亡隔开的一堵墙,父母在,我们在心理上会感觉自己与死亡还远。那时候,我很认可他的这种说法。但人到中年,看着自己身边的一些人突然就这样人生谢幕了,我又觉得他的这句话也不全对。即使父母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的死亡或与死神擦肩而过,也足以让我们意识到死亡离我们是如此之近。
佛教说,生死事大,无常迅疾,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这个说法可能更确切。内子的表哥暂时还处于神志不大清楚的状态,难以沟通。但我的这位高校教师朋友已经清醒过来了,她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我为她提供了一些建议,同时尽量安抚了她,让她放下一切静养。
一年半前,我自己也像现在的她一样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只是那时候我的治疗基本都是我自己出的方案。当时我让内子不要惊动任何人——包括我的父亲和亲哥哥,以免各种安抚电话不断,让我无法安心静养。直到第一周结束,确定不会有生命危险后,我才告诉了身边的亲友们我出了车祸。我在处理自己的突发意外时,表现出了训练有素的沉着冷静,这得益于我多年来的职业训练。
也是在那次车祸后,我和内子将彼此的手机和银行卡的密码都尽量设置为共同的了。我们意识到,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后,另一方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存在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提前做了这些准备。毕竟,留下的一方还需要继续生活,继续照料家人们。
我也在多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我让家人在我去世后,将我的遗体无条件地捐献出去,让可用的器官继续发挥作用,其余部分供医学生们学习解剖用。我一生酷爱医学,又信奉物尽其用的理念,所以在我去世后,我希望自己的这具臭皮囊还能发挥点余热,为培养未来的医生做点贡献。
其实人经历一次死里逃生的事故并非坏事,我经常这样安慰那些和我一样死里逃生的人,濒临死亡的经验能帮我们把大脑里的许多无意义的杂念清空掉。就在这两天,那位出了车祸的朋友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和工作感到焦虑。我劝慰她,这是一个促进孩子成长的机会。前年的十一月份,我出车祸后,我儿子就照料了我一段时间,孩子们应该在这种事故中成长,学会承担一些责任。
这也是一个促进自我成长的机会,从鬼门关上转了一圈回来后,我们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与以前不一样的想法。劫后余生的人,心灵是会受一次洗礼的。那些过去我们很难放下的事情,如今可以放下了;那些过去我们认不清其真相的浮世绘,如今可以看清了。我们可能再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也不会再任由其他人浪费和消耗我们宝贵的生命。
生命短暂,无常迅疾,生死攸关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出车祸后最大的感触是,身为中年人,我们还不能粗心大意,随便就死了,我们的突然死亡会导致靠我们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父母的余生都是破碎的。因为得了不治之症而死亡是无可奈何,因为自己不小心或生活方式太差导致的猝死,就很不值得了。
昨天我师弟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自己的体检结果出了点问题,希望我指导他更好的解决掉自己的问题。他正在一家基层医院上班,熬夜是家常便饭,经常性上24小时连轴转的班。虽然他饮食尚属清淡,但过劳肥导致胆固醇高,肝功能不正常,他害怕自己突然倒下了。师弟小我十多岁,是我师父的独生爱子,女儿刚出生没两年,也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责,不得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个缩影,我想着自己和他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曾像拼命三郎般地工作过,忍不住一阵唏嘘。芸芸众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很不容易。人生有些阶段的辛劳是谁都躲不过的,能不能扛过来,有时完全取决于天意。但不管如何,我们多善待一下自己,不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终归是好一些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