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肺结节检出率较以前有了显著上升,许多人检查出肺结节后,内心恐慌,那些身边有癌症患者的人或本已确诊为其他癌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但实际上,检查出肺结节并不等于就是查出了肺癌或发生了肺转移。虽然我国每年新增的肺癌患者多达70多万,但根据我国卫健委统计,在我国各医疗机构中检测出来的肺结节中,超过93%的肺结节最终被确定为良性结节,所以大多数人在医疗机构中查出的肺结节很大概率都是良性的。
笔者之前曾经就肺结节专门撰写了几篇文章介绍肺结节的各种常识性问题,可见拙文《肺结节常识1》、《肺结节常识2》、《肺结节常识3》和《肺结节常识4》。在那四篇长文中,笔者将肺结节的有关知识介绍得很完全,本文不再赘述。
查出肺结节后该怎么办?这是我在日常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我国国务院和卫健委、中华医学会等权威部门发布过专门的指南性文件。这些指南性文件中最重要,对普通人最有价值的有:《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建议各位存在肺结节问题的人认真阅读这两份指南。
这些指南是由我国最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根据我国肺结节临床数据编写出来的,它比其他国家发布的类似指南更适合我国居民。这些指南定期更新,以后或许有更新版。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年龄≥40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条件者,为肺癌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吸烟指数≥400年支;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合并慢阻肺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者;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家族史。
所以如果您具有以上高危因素,可每年复查胸部的低剂量螺旋CT,观察结节的变化。恶性结节倍增时间为30-400天左右。若为实性肺结节,且随访时间超过2年未见生长,通常考虑为良性结节;若为磨玻璃结节,随访时间应大于2年。
短期内(如数日或一月内)快速增大的结节,多不考虑肿瘤。但是若随访过程中出现直径增大且倍增时间符合肿瘤生长规律、病灶增大或虽稳定但伴有新出现的实性成分、病灶缩小但伴随实性成分的出现或增加、血管生成特征符合恶性肺结节的典型模式、出现分叶、毛刺或胸膜凹陷征等形态学异常,则高度怀疑其恶性可能。
良性肺结节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无需治疗;性质不明的结节,需制定详细的评估和随访计划。一般而言,直径不超过5mm的结节只需进行年度随访即可,而对于较大或具有可疑特征的结节,则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每3个月或6个月复查一次,具体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
肿瘤患者肺部出现结节也不一定是转移病灶,可遵循以上原则进行风险分类管理,定期复查。人体存在许多良性结节,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感染或免疫问题等),身体内可能会出现许多良性结节,这些结节都不应被当做恶性结节对待。
对结节操之过急的处理,有时会造成不必要的悲剧。笔者曾接触到新疆某地的一例老年肺癌患者,脑部有一微小结节,该患者中年时曾有过脑出血病史,结节灶连续观察多年未变化,此类结节多属陈旧性的良性结节。但该患者因为存在头晕问题,竟在本地医院被稀里糊涂地做了脑部的放射治疗,治疗后不久不幸离世,这就是典型的因为对结节过度恐惧而带来的破坏性治疗。
还有些人畏惧低螺旋CT的核辐射,不敢定期复查。实际上,低螺旋CT没那么可怕,患者可参阅《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目前最新的为2023版)》进行定期复查。科学监测,可有效地降低肺癌致死的风险,同时也可减轻结节带来的焦虑情绪,是利大于弊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