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病因与治法

黄疸是一种以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人体组织被染成黄色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是由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有些患者的黄疸肉眼看不见,但是血清检查能查出胆红素超标,这种叫隐性黄疸。黄疸病因众多,治疗方法各异,不可一概而论。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根据黄疸的发生机制,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体质性)非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各类溶血性疾病引起的黄疸的总称,溶血性黄疸分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慢性溶血性黄疸两种。急性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异形输血引起,一旦在输血过程中,出现溶血的征兆,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补充体液以扩充血量,同时保护好患者的肾功能。如发现有溶血现象,可输入5%的碳酸氢钠,使患者的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其堵塞肾小管。急性溶血性黄疸尚无可靠的中医治疗方案,用中医药治疗是很危险的,患者必须住院治疗。

新生儿黄疸也是一种溶血性黄疸,此类溶血性黄疸的预后一般较好。但需要注意预防新生儿黄疸诱发的胆红素脑病(亦名核黄疸),胆红素脑病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4-7天,未经治疗很容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新生儿若皮肤发黄,大便呈陶土色,则可能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

慢性溶血性疾病诱发的溶血性黄疸为慢性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患者多伴随溶血性贫血。此类患者体质较弱,一旦感染病原体,很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平时应注意避免熬夜,作息有规律,适度补充铁和叶酸,勤洗手,饮食和饮用水均应注意安全,连餐具与杯具都应保持清洁,用前消毒。

肝细胞性黄疸是一种由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各种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均可能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病人在黄疸的同时,一般也伴随着肝功能异常,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病因。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则在利尿退黄的同时,要采用抗病毒药。目前,甲肝、乙肝、丙肝等均有相应的抗病毒药和干扰素等药物可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治疗则相对复杂,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梗阻性黄疸是由胆石症或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引起,结石或者肿瘤堵塞住了胆总管或胰管,会导致胆汁淤积,诱发黄疸。这种梗阻性黄疸需要确定病因,对症治疗。

比如胆石症患者,就可能需要在内镜下行胆囊摘除术。结石数量较少,单个结石体积不大的患者,可以内服熊去氧胆酸片、胆舒胶囊、当飞利肝胶囊、茵栀黄颗粒、舒肝和胃丸、曲匹布通(一种胆管扩张剂)等治疗。较小的胆结石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从胆总管排出,但胆总管的直径只有1-8mm,所以结石太大或数量较多时,用内治法有一定的危险,应考虑手术治疗。

因为恶性肿瘤造成的胆管梗阻所致的黄疸,只有在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此类患者应完善检查,评估肿瘤分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抗癌方案,同时服用相应的保肝利胆药物,降低胆红素,治疗其黄疸。

先天性黄疸是一种胆红素先天代谢异常所致的慢性黄疸,慢性持发性黄疸、幼年间歇性黄疸或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Rotor综合征及Crigler-Najiar综合征等均属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中医治疗黄疸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专门的“黄疸病脉并治”篇,张仲景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等三种。北宋的《圣济总录》中更是将黄疸分为九疸三十六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弟子罗谦益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种,这一标准迄今仍然为中医界广泛应用。

古代中医也发现了某些黄疸具有传染性,并且认识到此类黄疸发展速度极快,预后不良。比如《沈氏尊生书》中就提到:“天行疫疠(瘟疫)以致发黄者,称作瘟黄,杀人最急”,这种描述就像现代的传染性黄疸肝炎。《圣济总录》中也提到“急黄”,此类黄疸应是急性溶血性黄疸或传染性黄疸肝炎。

除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新生儿黄疸不宜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外,其余类型的黄疸均可考虑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黄疸,总体原则都是利尿——“诸病黄疸,当利其小便”,这与现代医学对黄疸对症治疗的原则基本一致。西医在治疗黄疸时,除采取相应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外,也多同时使用利尿剂,如速尿或螺内酯。中药中治疗黄疸的特效药有茵陈、金钱草、虎杖、玉米须、栀子等,其中又以茵陈作用最为显著,这类中药通常都有较强的降胆红素和利尿作用。

我国当代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姚希贤将黄疸从中医角度分成四大证型:阳黄、阴黄、瘟黄、胆道阻滞等四种类型,并一一提出了相应的中医治疗原则。他的分类方法既遵循了中医的传统,又很科学,值得借鉴。

阳黄一般为急性黄疸,患者皮肤、眼睛都发黄,而且黄色鲜明如橘。小便也发黄,大便呈陶土色。多伴随发热、恶心、呕吐、尿少等症状。治疗阳黄的代表方剂为茵陈蒿汤(中成药茵栀黄颗粒即根据茵陈蒿汤制成)和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茵陈30-100g,栀子10-15g,生大黄6-30g。本方的适应症为阳黄中的热重于湿型,患者除出现黄疸外,多还存在发热、口渴、尿少、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数等症状。如果患者发热较重,茵陈蒿汤可以与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合并使用,并加板蓝根、大青叶、苦参等清热解毒药,茵陈可以大剂量使用至100g。便秘严重的患者,大黄可大剂量用至30g,但需要从小剂量逐渐加起。恶心呕吐者可与橘皮竹茹汤、二陈丸或平胃丸等同用。

茵陈五苓散(出自《朱子集验方》):茵陈30-100g,白术、泽泻、茯苓、猪苓、桂枝(或肉桂)各10g。本方的适应症为黄疸,发热或不发热,头重身困,倦怠乏力,口渴但不欲饮水,口淡且黏,食欲不佳,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尚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对本方进行加减,如患者恶心呕吐显著者,可加藿香、佩兰、白豆蔻、橘皮、竹茹、枇杷叶、黄连、紫苏梗等清热降逆止呕。

阴黄一般为慢性黄疸,患者的黄疸颜色偏晦暗,无鲜艳光泽,而且通常患者还会呈现各种虚证。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有茵陈附子干姜汤、归脾汤、桃红四物汤等。

茵陈附子干姜汤(出自《卫生宝鉴》):附子10g,茵陈6g,白术2g,草豆蔻3g,茯苓3g,炒枳实1.5g,法半夏1.5g,泽泻1.5g,陈皮1g。本方适应症:因过用凉药,导致阴黄,身体和眼睛均发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睛干涩,昏昏欲睡,肢体沉重,自汗,小便利,乏力懒言,大便粘滞,脉紧细,按之空虚。中医认为本证属寒湿相结合所致的阴症发黄,治疗应温阳祛湿,故用附子、干姜等扶阳药与茵陈、泽泻、茯苓、白术等祛湿药相结合。

归脾汤加味(出自《济生方》):人参10g,黄芪15-3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龙眼肉6g,酸枣仁10g,远志10g,茵陈10g,木香10g,厚朴10g,玉米须10g,冬瓜皮10g。本方适应症:面色萎黄,肢软乏力,心悸失眠,腹胀纳差,便溏,舌淡,脉沉细,下肢浮肿或不肿,肿则按之下陷。本方可治慢性肝炎或肝胆胰腺系统的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兼有黄疸之症者。

桃红四物汤加味:药用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鳖甲、茵陈、丹参、黄芪、香附、元胡、牡丹皮、乌药、枳壳、枳实、白术、厚朴等。本方主治肝硬化或肝癌等出现肌肤甲错、面色发黄或发黑,眼圈发黑等症状者。本方尚可与中成药人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西黄丸、当飞利肝宁胶囊、肝复乐、护肝片等同用。

胆道阻滞型的黄疸多有胆结石或胰腺癌、胆管癌等引起,此类患者可用成药舒肝和胃丸、枳术宽中胶囊、熊去氧胆酸片、胆舒胶囊、元胡止痛片、茵栀黄颗粒等做对症支持治疗。若要去其根源,尚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胆囊摘除术或抗癌治疗。晚期肿瘤患者胆管梗阻,药物无效,又不具备手术条件者,可考虑到肝胆外科做胆汁引流,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若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或黄疸的同时兼有腹水、血栓等其他并发症,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后,给予针对性更强的治疗建议,不宜自行用药。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