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中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生血起废汤”

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中有一张“生血起废汤”,该方组成为:玉竹2两(60g),熟地1两(30g),山茱萸4钱(12g),当归1两(30g),茯苓5钱(15g),白芥子5钱(15g)。用法为将以上药一起水煎,去药渣,温服,每日2次。

生血起废汤的功效为滋阴养血,化痰通络,主治血虚不能养筋,痰阻于络,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从其适应症的描述来看,生血起废汤主治的主要是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多由脑溢血或脑梗塞引起,本方尤其适合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后遗症。

本方重用玉竹,是因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玉竹“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可见古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即已发现玉竹对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偏瘫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代药理研究显示玉竹还能治疗小儿麻痹症,《中药大辞典》中收录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以黄芪、白术、玉竹等水煎服,治疗小儿麻痹症34例,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由此可见,无论古代文献还是现代临床研究,都显示玉竹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疗效。

熟地和当归为中医常用的补血药,中医认为熟地“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对血虚不足,同时又有血瘀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山茱萸能治肝肾两亏所致的阴血虚少、头晕耳鸣、咽干潮热等,也属于滋阴养血之品。茯苓健脾利湿,白芥子豁痰利气、散结通络,二者合用,有利湿化痰通络作用,中医认为半身不遂多由痰阻于络所致,故应采用利湿豁痰通络之品。

如此组方,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既有阴血亏虚,又有痰阻于络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语言障碍)、口角流涎的中风后遗症理应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