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有过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我也相信那些困扰着我们所有人的社会问题终究会有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更离谱的是,我怀抱着远大理想,相信通过革命和奋斗,可以建设一个大同世界。
我父亲给我取了一个寓意“志向远大”的名字,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少年时期的理想。心智不够成熟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像孙中山、华盛顿等人一样,在人间建设好一个理想国。我今年45岁了,回头看这个少年时代的梦想时,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它幼稚可笑。
姑且不论我能否成为孙中山或华盛顿这样的人物,单就我想建设理想国这一梦想而言,自古至今,包括孙中山和华盛顿在内的所有人都未能成功。大同世界遥不可及,芸芸众生还不知道要在一个充满了各种令人头痛的问题的社会中生存和繁衍多少世代,才能进入理想国。
或许,这种理想国永不可能实现,只会是一些理想主义者脑中的空中楼阁。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个遗言估计再过一千年甚至一万年还用得上。
我曾经看过关于作家张贤亮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到有位女记者采访张贤亮时,对张贤亮取得的成功称赞不已。张贤亮却对自己的所谓成就不屑一顾,他说和他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比起来,这些所谓的成就不值一提。张贤亮说他年轻时的梦想是当国家元首之类的大人物,改造整个社会,建立理想国。我看完后忍俊不禁,终于看到有个人和我一样年少疯狂而不只是轻狂过。
这篇文章的作者后来话锋一转,提到张贤亮在接受完采访后,向采访他的女记者提出要和她谈恋爱。看到这里我又忍俊不禁,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而不是那个作者杜撰的话,那么张贤亮先生也太可爱了。他终于从理想回到现实,不去想他的理想国问题,而是去关注现实的食色性也了。
张贤亮先生只是一个极端,我相信所有人的心中都对社会和家庭有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但这个期待也终究会有泡沫破裂的那一天,用我一个老同学的话说叫“理想去泡沫化”。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理想去泡沫化”,但总有少数人无法接受“理想去泡沫化”。他们在理想去泡沫化后,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郁郁寡欢,难以自拔,最终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发展为精神疾病。
“不如意”实际上是人生之常态,古人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我们每个蝼蚁般的众生的日常,真正能如人所愿的事情真是少得可怜。每天的新闻报道中都充满了战争、犯罪和各种各样的灾害事件,医院里,身患身心之顽疾,抱着一线希望去求生的人数不胜数。人类期盼的安宁、健康、富足、和谐就像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一样虚无缥缈。
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些负面内容,我们整个心都会是晦暗无光的。我曾立志扫荡一切不公和不幸,扫荡掉各种罪恶和苦难,让人类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这个原因,二十岁上下的我热衷于各种社会运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希望重新打造一个美好人间。这个愿望未能实现后,我受古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句话激发,一头钻进医学研究之中,希望救死扶伤,帮助人们从疾病的魔爪中逃脱。
最后我发现,这两个愿望一个也实现不了。不但大同世界建立不起来,疾病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能被治愈的基本都是自限性疾病,这类疾病有无医学的帮助,都有可能自愈。非自限性疾病的治愈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大多数时候,我们最终得向疾病屈服而非疾病向我们屈服。
如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生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必须得学会与疾病和问题共生。疾病和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一样,基本都很难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与它们妥协,接受它们存在的必然性,很难与它们泾渭分明的决裂。
身为生物界的一员,适应环境,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即便是父母,也无法为我们提供完美无瑕的成长和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主动应对环境的挑战,我们就只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被大自然淘汰掉。
所幸的是,自然界给了每个生物应对环境挑战的天性,这个天性就是生物学中的专业术语“应激性”(或曰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本能性反应能力。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利用这一天性,我们就可以为我们自己争取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存质量。
我个人认为,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退而求其次,学会与疾病和问题共生,是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的关键之关键。如果我们依然不停地在抱怨,在懊悔,在幻想,我们将沉浸在无休无止的内耗之中,不断地折磨自己,浪费光阴。并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惨遭他们洗脑,损失巨大。
人的情绪可以被鼓动起来,也具有“人传人”的能力,自古至今,蛊惑人心的事情层出不穷。别有用心的政客、骗子、广告商基本都是一丘之貉,他们都在利用人心易被蛊惑这一特点,谋取自己的利益,罔顾他人之生死。通过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鉴别能力,是避免被人蛊惑的最好办法。
我们在不美好的人间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在遭遇疾病和人生难题的困扰的情况下,也可以高质量的活着。我们不必追求十全十美,也不必追求完全的健康——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追求绝对的健康,是一种竹篮打水和水中捞月的行为。带着问题和疾病生存,才是我们的常态。
接纳不完美,无惧失去,坦然面对生死,这样做不但能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也能让我们的行动更具理性。因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摆脱了焦虑、抑郁和恐慌,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空洞修补好了,不再容易冲动,人家就不好趁虚而入了。
打败我们的,不但有不可预料之意外,也有我们自己的脆弱和无知。世事无常,但再多的不如意,也干扰不了一颗不受外界影响的心。当一个人不再恐惧和焦虑时,他就能最理性的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能万事如意,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