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打破这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11月19日到今天,我养了二十天的伤——当然这二十天也不是纯粹在养伤,也在少量的工作。今天早上,我恢复了四点多钟早起的习惯,因为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了。
我从初中开始,便逐渐培养起每天都早起学习与写作的习惯,这已把我的生活固化成了一种再也无法改变的模式了。11月19日出车祸后,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住院治疗。从那天开始到昨天为止的二十天是我最难受的二十天,整日无所事事,最近几天强烈的感觉到这纯粹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昨天我出去走了一万多步,只瞬间性的头晕过四五次,回家也不再头痛,我自感已经不再有明显的后遗症了。所以从今天起,我打算逐渐恢复每日运动、学习、写作与工作的常态生活。每个人都有令他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我这种人就是俗话说的闲不住的人。对我来说,读书、写作和工作组合而成的这种生活方式比世间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能吸引我,每天都重复这样的生活,我也毫不厌倦。
我上初中时,被选入培优班,从此以后,周末就与我无缘,因为培优班的学生每周末都要在学校接受为参加奥赛而准备的集体培训。这是我那个年代黄冈教育的一个特色,我们那时代,凡是学习成绩拔尖的黄冈籍学生,大概都有这种经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受过这种训练,还是因为天性的缘故,才会如此厌倦虚度光阴的生活。只知道我的生活已经固化了,当然这种固化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烦恼,每天过这种生活,我内心是愉快多于痛苦的。如果往前追溯到小学阶段,当时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和钓鱼,那时候我们的阅读是家长极力想阻止却阻止不了的(因为我们看的是各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买这些“闲书”还很花钱),所以我想天性和后天的习惯养成过程对我如今的生活模式都发挥了作用。
其实放眼观察周边的人,我发现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基本上都固化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推断出他们的生活模式。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固有的特征,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我们的人生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只不过是在重复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生活,而且这种模式通常都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形成了,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一样而已。
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人格障碍患者时,发现矫正患者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非常困难,因为那些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疾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已经完全固化,外界很难撼动。其实所谓的正常人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我们把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视为健康的而已。正因为我们的模式难以改变,所以才会有“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样的俗语。
对吃喝玩乐,我至今都没有培养起兴趣来。我不是说人不应该吃喝玩乐,如果一个人喜欢吃喝玩乐,并且把吃喝玩乐固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只要他们自己高兴就好。毕竟每个人都只活一辈子,只要不伤及其他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人没有资格评头论足。
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吃喝玩乐没有兴趣,他们不会沉迷在吃喝玩乐之中,也不会结交酒肉朋友。大五人格中,内倾性较强的人基本上都会对吃喝玩乐不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外界的刺激。内倾性强究竟是来自于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培养呢?我个人觉得还是遗传的作用更大。
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只要不过度,对身体无损伤,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罗素所言,人生之所以美好,完全在于它是多姿多态的。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模式的人,那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当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多姿多态是必然的结果。世上没有任何两个生物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我们的表型(长相、性格、智力水平等)取决于我们的基因,这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并非基因决定论者,我认同后天教育的作用。但后天教育只不过是在基因造就的基本框架上,将一个人的各项优势天赋培养得更好而已。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刻意去强迫另一个人发展他自己并不具备天赋的能力,结果基本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我个人认为,尊重生物学上的这种基本规律,尊重天生的个性,让每个人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规避自己天性中的一些缺陷(因为它们确实给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危害),但也接纳了那个生物学上的自己,不再与自己的天性对抗。越是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我们越是知道,我们没有能力把一个人改变成另一个人,也没有能力把自己改变成另一个自己,我们对人的改造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充其量只不过能做些适度的调整,以减少我们天性中的某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而已。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