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师赵炳南手记》有感

赵炳南老大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皮肤外科专家,他是回族人,生于1899年。赵炳南自幼家贫,断断续续的读过六年私塾后,因为家贫而无法继续读书,遂到药店和医馆当学徒。

赵炳南儿时曾患天花、痢疾和疟疾,幸得本乡的一个乡下郎中王二大妈施救,得以痊愈,所以他对中医药特别感兴趣。在学徒期间,赵炳南刻苦学习,1920年,北洋政府举办中医考试,赵炳南考取了“医士”执照,自此后长期行医,逐渐成为卓尔不群的临床大师。

赵炳南老大夫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医术精湛,曾为溥仪、吴佩孚、朱德、梅兰芳等知名人物治过病,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卫生部长傅连璋对他的医术特别推崇。解放后,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建立,赵老大夫成为第一批参加医院工作的中医,为许多病人解除过痛苦。

因为其精湛的医术和突出的贡献,赵老先后担任过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外科主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等职务。并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担任过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北京医院、整形医院中医顾问。此外,他还曾多次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赵炳南老大夫的学历不高,文采也不怎么好,看他自己写的个人经历,语言质朴无华,文学功底的确不够好。这样一个老式中医学徒能成为临床大师和中医皮肤外科的学术带头人,并非易事。赵老14岁开始就先后在药店和医馆当学徒,每天学习和工作时长达20小时,非常辛苦,但是出身贫寒的他坚持下来了。

他不但学习中医外科的著作,还学习炮制药材和制作中药膏药,直到他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仍然亲自动手制作膏药。他成为皮研所的负责人后,经常不耻下问。从杂志上看到某医生有独到之处,他就亲自向其学习,与其研讨,邀请他们到皮研所给大家讲课。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告诉他某某大夫有一些独门绝技,他也会登门拜访,诚恳的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

可见一个人要想学成一流的医术,学历并非关键,有颗好学上进和肯钻研的心更重要。赵炳南小时候三次大病,都差点死掉。给赵炳南治病的王二大妈甚至是文盲,但是她也积累了许多治病的经验,赵炳南所患的天花、休息痢、疟疾在当时都属于难治的顽症,王二大妈居然也都给他治好了。尤其是赵炳南七岁那年患疟疾,时冷时热长达一年,病入膏肓。赵炳南的母亲恳请王二大妈死马当活马医,王二大妈用“信石”(注:即砒石,是提炼砒霜的矿石)给赵炳南治疗,治疗的副作用很大,但是他却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

从赵炳南这种亲身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医学进步很大。曾经让赵炳南险些死掉的天花已经被人类用疫苗灭绝了;屠呦呦教授从中草药青蒿中提炼的青蒿素也能100%治愈疟疾了,而且比砒霜安全了许多;由痢疾杆菌造成的休息痢也可以用抗生素安全治愈。如今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从科学进步中获得的最大福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民间一直所用的各种传统治病方法也的确有临床价值,很值得挖掘。尤其是传统医学治疗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的经验,更值得认真研究。

赵炳南教授不但孜孜不倦的勤学前人的医术,还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自创了许多治法与方剂,为改良传统中医的治法做过了许多尝试,他对皮肤湿疹的解读和他研制的一些药膏和新的熏疗法均具有创新价值。

赵炳南老大夫实际的疗效,我是从北京朝阳医院一个已退休的老大夫那里听到的。这位老大夫因为淋巴瘤而找我治疗,同时与我交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西医术。她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临床。她是我国的一位著名解毒专家。她在中年之后开始对中医药感兴趣,曾用赵炳南研制的黑疽膏治愈了一些患者严重的糖尿病足,让这些患者免掉了截肢手术之苦。所以她对赵老的医术很推崇,鼓励我认真学习赵老著作。

我也曾看过《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但因为没有以皮肤外科为主攻方向,所以未曾深入研究。近日因偶然机会阅读了徐宜厚教授写的《跟师赵炳南手记》一书,对赵老治学的态度深为佩服,也为老前辈学医的经历所鼓舞。医道诚难,但若能专心致志,不怕难,不怕吃苦,也是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的。学医贵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只要不好高骛远,坚持厚积薄发,功夫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