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提倡的养生之道是“致虚极,守静笃”,虚之极,乃空空如也的状态。静之笃,乃安然不动如泰山的状态。一个人若能修身养性到这种程度,外在的世界对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则极为强大。但是人要达到这样的状态,谈何容易。
道家,向来被认为是避世的。“世”这个字,与佛家的“红尘”、“芸芸众生”含义近似。老子和释迦牟尼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什么会逃避红尘?为什么要逃避红尘?
以前有个佛教同仁跟我说,佛都是“怕”出来的。一个“怕”字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启迪,身陷红尘浊世三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怕”了。一个人若对红尘生活怕了,就离佛道不远了。
“天下皆以为美,斯不美矣。天下皆以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的这句话常常被误读,我见过对其解读的多种版本,皆自以为明了老子的意思,其实不然。在我的理解,这是老子“怕”了后的感悟。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天下人都以为是美的,那就不是真美了。天下人都以为是好的,那就谈不上是真好了。但真正要理解与体认老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办不到的。
在当今之世,只有在人世间历经白眼,冷眼旁观人情冷暖,世情高低,看尽天下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后,才能说出这么大智大慧的话来。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知。当今之世,天下皆以为美的是钞票,一旦人人都觉得钞票是好东西的时候,钞票所承载的就是人世间的种种纷争,为了钞票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者有之;得不到它,痛不欲生者有之;见到有钱的趋炎附势,见到没钱的冷眼待之的有之。这是基本的人情世故。
一旦自己没钱,凄凄惶惶,六神无主,日夜难安,在生活中很不受人重视。一旦自己有钱了,心态立即改变,而身边的人也改换了往日的态度,毕恭毕敬。其实这毕恭毕敬的背后都是满腹的心思和算计。一部《儒林外史》,将世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描绘得栩栩如生,千百年后,人的这种劣根性仍然毫无改变。
名利,公器也。人人欲得之而后快。一朝得手,是福是祸,很难说。老子所言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常常被人误读为一种偶然的规律,其实祸福相依是必然规律。好运当头照,须防背后有人耍大刀。
一旦得到名利,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名利这种公器,是所有人的目标,谁都想抢到手。为了人人艳羡不已的名利去奋斗,同样也须承受完全不曾预料到的牺牲。人格、尊严、自由、隐私和个人的安全都会被作为牺牲品。
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波峰和波谷,没有经历过昙花一现的辉煌,然后复归平淡,没有猛载几个大跟头,没有在人世间吃几次大亏,没有大悲大喜一番,又怎能体会到老子这种避世的态度背后所蕴涵的深刻的智慧呢?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俗语本来用来嘲讽部分不用心学佛而徒具形式的佛教徒。但是用于大多数人读书,也是一样适用的。若要“有心”,与其说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不如说需要的是人生阅历。尤其是在阅读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时,没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是看不懂的。
有所畏,是一个人对人生真正的思考的开始。有所畏后的无所惧,才是真正的无所惧,彻底的无所惧。所畏者,潜藏在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也,无所惧者,一朝看透,不再身陷红尘网络,也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落入无穷无尽的祸福循环了。
所以佛教中有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是怕出来的。佛也是看透了人世间这因果循环,看透了纠缠于名利的芸芸众生作茧自缚、自讨苦吃而又碌碌无为的一生,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从哪一刻开始,就突然稀里糊涂的陷入到红尘圈子中,在红尘中时时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折磨着。所求者多,所得者少,时时为失望、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笼罩。
此种人生,苦不堪言,何乐之有?罗素先生说,大街上人来人往,没有几张脸上展现的是舒展的容颜。不知有多少人会在自己的一生中无数次的悲叹: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众生如此苦楚,佛陀是经历过的,老子也是经历过的,在他们彻悟之前,他们如我们一样是凡夫俗子,在人世间为种种烦恼所困。所不同的是,他们想出离这烦恼,最终也成功的从中出离了。
这出离的第一步乃是“知止”。人生止步不容易,世人知进不知退,人人皆向往前方的美好,很少有人想过要彻底停下追求的脚步。因为很少有人怀疑过向前的信念。普罗众生总以为只有前行才有希望解决自己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殊不知人生往往是后退一步更完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出自《大学》,儒家认为“知止”是智慧的开始。佛教的六度之一是“禅定”(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精进,是为佛教修炼的最基本的六种方法,谓六度),要做好禅定,就要止观。
“止”乃是思考的开始,知止是人生沉淀的第一步。停下来想一想,我追求的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我的人生为什么要这样过?我所奋斗的是我真正想要的吗?这一切真的能给我带来快乐?
杜甫有句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庄子肆意汪洋,是思想家中的诗人,惯于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叩问自己的内心,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有时看着猴子耍宝,我们觉得可笑。但是站在超越人的高度,去看人类劳劳碌碌,看人类追逐名利财色,亦会有我们人类看猴子耍宝同样的感受。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操纵着,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一个个被预先设定的大圈套。我们的所作所为,仔细去想的话,绝大多数是外界强加于我们自身的各种“期望”,这些期望最后内化为个人的愿望、理想、欲望,这一切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吗?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的功能化理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就像社会的一个个零件,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功能早已被锁定,人是为了满足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被生到这个社会中来的。我们是为社会操纵的工具。种种激励人心的名利声望都是社会设置的操纵人类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西方思想家与东方思想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思想家喜欢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东方思想家喜欢模糊笼统的去概括。马林诺夫斯基的关于社会的这些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表述上更清楚明白一些。
说到底,我们不过人类社会上的一枚枚的小棋子而已,我们津津乐道的成就不过是无形之中,有只上帝之手,为了能够更好的奴役我们而设置的用来奖励我们的糖果而已。这糖果,就如佛祖的比如,是刀尖上的蜂蜜,食之不足以裹腹,但却有割舌之巨大风险。众生莫不甘之如饴的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唯有“知止”之后,才能深入的去理清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这种种联系。一旦理解了,参悟透了,也就可以知退了。
知退,就是这游戏我不玩了。我不当猴子不耍宝,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四大皆空掉,五阴无我,不入凡尘。就如庄子所言的,猫头鹰好不容易拾得一块腐肉,一只神鸟飞过,猫头鹰马上虎虎生威,摆出一副吓唬神鸟的架势,但是神鸟何曾有丝毫觊觎腐肉的念头呢?如果我们能够像神鸟一样,不垂涎芸芸众生追逐的名利,退就是不二选择了。
佛陀的人生态度是舍让。凡是人人争的,我就不要了。不凑热闹,不抢热门,能退避三舍时就退避三舍。与人交,能舍善让。老子则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论是释迦牟尼还是老子,都提倡这样的人生态度:亏我吃,功你得。活我干,福你享。帮忙时我尽力,争名夺利时我躲开。没有看透人世名利的本质的智慧,就难以有如此淡然的胸怀。
知止,知退,知让,才能真的心平气和,身心安乐。外面的世界风波不息,这世上从来没有任何人的一生可以事事如愿。要想自己的种种心愿得遂,然后才得享内心的安宁是不可能的,幸福,只宜向内心深处求。此即是修佛修道以修心的真正含义。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