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逾矩的自在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的这句话我只信六七成。人到了七十,想从心所欲其实很难——身体不允许,很多时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七十岁的老人不能完全地从心所欲,就算是年富力强的青年人也很难从心所欲。心可以天马行空的想,但人要从心所欲那就累得很。况且,根据现代脑科学研究,人的自由意志其实少得可怜,我们大多数时间只不过是在本能和习惯的驱动下行事而已,哪有多少从心所欲之可能​?
但是我很认可他所提的“不逾矩”这个原则。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不是自由分子,总是要遵守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的。这个规矩应该尽可能简单,如果太繁琐的话,既不好操作,又令人厌烦。我想将《论语》中的一句话略作修改来形容这个“矩”,那就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不欲,告知于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有点儿主观,我们所不欲的,别人未必不欲,别人所不欲的,我们可能未必能全部察觉。这就需要和人沟通,了解别人到底不想要什么,不触碰别人的底线,满足不了别人的需求的活儿不接。与此同时最好也把自己的底线亮出来,告诉人家自己不想要什么。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一个人的生活若能减少纷争,烦恼就会少很多。
人在避开了与其他人的纷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任何无害于人的事情,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个人追求的不是从心所欲,我对自己的心不是那么有把握,比方说我看到人家有个很好的别墅和花园,萌生了艳羡之情,我也不能逼着自己累死累活,去赚个这样的别墅和花园吧?
​欲望是无边无际的,有些欲望无害,有些欲望就很有害。这世上很多人正是心中的欲望太多,所以才活得很痛苦。所以控制心之所欲的能力很重要,控制住了心之所欲,使之处在一个我们可以承受,也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范围内,我们就能活得很快乐,而不是有压力。
对自己在生活上的欲求,我个人是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的——在能力和自我意愿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工作创收,不赚钱靠人施舍的生活太被动,同时我也最大程度的节约,这样所得比所需多,内心就总是会很安宁。我自己追求的不是富裕,而是富余。这两个词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涵义却是迥然有异。
富裕没有边际,富余却很容易做到。如果我每天的生活只需要一二十块钱——基本上我确实每天只用按照当下的购买力的一二十块钱过生活,而我有一百块钱,我就觉得自己非常富余。但是若是用富裕来做标准的话,那可能一个亿也只是小目标。实现这样的小目标足以把我压垮,一个亿压不垮的人是王健林,不是我。我虽然没有一个亿,但是有一百块,所以我也很知足。
与从心所欲相比,我更喜欢自在这种生活状态。自在是个从佛教中借鉴而来的概念,佛教中有个菩萨叫观自在菩萨,《心经》就是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感悟。古往今来,无数的佛学大师和哲学大师都对观自在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统统不去否定,也许人家说得都是对的。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自己也给我在本文中所要说的自在下一个定义:我所谓的自在,是指人的认知与人每个当下的生存状态高度协调一致,这样的自在状态会让一个人不存在自我冲突。人处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无论他的生活在旁人看来是穷困还是富裕,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自己都能安之若素,对生活很知足。自在的关键其实是人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就不存在欲求不满的痛苦。
这样的自在看起来是一种高难的境界,但实际上却是人的本性,儿童大多处在这样的状态。之所以成人后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与这种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也许偏离的角度很小,但是持续偏离的日子久了,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就像从上海出发飞往北京的飞机,如果在航线上偏离了一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最后就可能飞到了哈尔滨或乌鲁木齐。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因素都属于不可控因素,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唯一可以被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认知。只要肯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到许多智慧,也可以自己感悟到许多智慧,并且把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认知。认知不同于单纯的智慧,认知是指导我们生活的精神力量,有些认知处于显意识状态,有些认知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的一言一行,其内驱力都是我们的认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认知上的不同。当一个人的认知足以驾驭各种不同的生活境况时,离自在也就不远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