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劳逸有度,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透支健康

2021年4月4日,正值清明节,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年仅27岁的王倬榕医师因为突发脑意外,与世长辞。王医师是北京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博士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病逝前正在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轮转培训。

4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发布讣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赵勇教授因病逝世,年仅45岁。

昨天晚上我的一位老乡向我诉苦,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搞生物学研究,读博士和搞博士后研究期间经常在实验室熬夜到凌晨一二点,身心俱疲。本以为工作后会轻松一些,没想到压力更大,他现在在武汉某三甲医院搞科研,做实验,考职称,养家糊口,比以前更累。

他给我转发了一篇文章,根据这篇文章的统计,从2020年9月1日到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已经有四名研究生跳楼。搞科研的压力很大,济南某高校有好几位中青年骨干老师找我调理过身体,他们都处在亚健康状态。有一位心脏问题已经很严重的导师,经常带研究生搞科研,通宵不眠,而且这种节奏根本停不下来。

我们片面的强调中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成就,忽视了几代中国人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我的个人感受是,最近的几十年,大多数人都活得太急躁,太有压力了。许多人用透支健康的方式来获取所谓的“个人成就”,这个代价可能有点大。

很多人希望早日取得成就,成为杰出的青中年科学家,或创造巨额的财富——有些人积累的财富可能几辈子都花不完,我真不知道积累如此之多的个人财富有何实际意义。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就,大家像拼命三郎一样的努力,这种做法谈不上理智。

加拿大科学家Oswald Avery在66岁的时候,才把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做成功。这个实验决定性的证明DNA为遗传物质的化学表现形式,对生物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Oswald Avery和遗传学的奠基者孟德尔,都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惭愧的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是我们华夏祖先的智慧,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却没能好好的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广东人有句俗话说“长命功夫长命做”,我们为那些英年早逝的杰出人才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该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进行深刻的反思。

王倬榕医生脑意外去世的那天,我在餐桌上跟我儿子谈了这件事情,告诉他,他这一辈子没有任何必要急于求成。我对他不会有急切的期待,如果他今后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幸福,那么无论贫富,也无论有无耀眼的成就,我和他妈妈都会为他感到高兴。

我们不需要他活得出类拔萃,我更希望他能长寿点。他若用一生的时光而非短短二三十年的时光去为社会工作,我相信他创造的价值会更多,也不会因为英年早逝而给我和他妈妈留下巨大的悲痛。

4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21年体育“十四五”开局之年宣介大会上,我国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王春雪教授提到一个观点,她说一个人在中年时期如果行为很自律,很健康,就有很大概率在老年阶段活得有质量。

她根据我国医学界的一项进行了25年的居民健康大样本研究结果,分享了一条“健康大脑公式”,她认为健康大脑=(知识积累+坚持运动)x 时间/欲望节制。她说排除掉可以忽略不计的遗传影响之外,科学知识的积累加上坚持不懈的体育运动,同时适当的控制欲望,日积月累,会让人的大脑发生奇迹——到了老年仍然有年轻的大脑、健康的身体和高质量的生活。

实际上,医学界已注意到,人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在幼年时期养成的,我们在幼年时期养成的一系列习惯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很大。现在的中青年身体素质差,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幼年时期的系列不良习惯。家庭和社会给他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运动,控制不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好胜心强,急功近利,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后,用不了多久身体就崩溃了。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才而性缓,斯为大才”。我更看好那些性格和缓稳定,好胜心不那么强的人的未来。​他们是真正能做到行稳致远的人,不但将来可能会取得大成就,而且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也更健康,活得更长寿。

很多人在为未来储蓄养老金,但是却很少有人在年轻时为未来储蓄健康。透支健康,最终储蓄的大部分养老金也不会属于自己,而是输送给医药公司和医院了。反之,如果我们控制欲望和情绪,只做适度的努力,保持有节制的生活习惯,腾出足够的时间来读书和运动,那么即便我们储蓄的养老金不多,可是因为不需要在老年时为健康买单,肯定也足够用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