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孝通的“乡士中国”到许倬云的“孤岛社会”

费孝通先生和许倬云先生都是令人尊敬的社会学学者。《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而许倬云的成名作可能要算《看美国》《看中国》和《万古江河》。这两位先生的著作我都读过,也都很喜欢。但是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而他们所描述的那两个不同的时代,我也都经历过。

我小时候的中国就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村里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不少的矛盾,但是总体来说农村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人与人之间很和谐。如果我父母不在家,我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我可以去我的伯父和叔父家吃饭,也可以去左邻右舍家吃饭。

我们劳动的时候,既辛苦也欢快。我父亲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有一肚子的笑话,我们在田间地头干活儿的时候,旁边的田地里也有整家出来干活儿的,农村人嗓门大,一边干活儿,一边互相打趣,说各种各样的笑话——当然没有什么少儿不宜的笑话,因为每家每户的地里都有孩子。

当时我们的地要靠牛来耕,一家养一头牛的负担太大,于是就有好几家人共养一头牛,共养牛的家庭得按照各家的耕地面积来决定每个月轮流放牛的天数。在农村,人与人的合作是密切的,所以很少有人闹很大的矛盾。夫妻吵架,左邻右舍都会来劝架。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甚至还会出来批评没理的一方,用他们的威望让没理的一方认错道歉,所以很少有离婚。由于是集族而居,所以村子里亲人很多。姻亲大多也是附近村里的,碰上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和庆贺,酒席能摆上十来桌。

如今,这个乡土社会逐渐在衰退,年轻人大多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甚至一些体力还好的中老年人也到异乡谋生去了。所以我们进入了许倬云先生笔下的那个新时代了,而不再是停留在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

像我这样的四十岁的中年人对此感受可能最深切,我们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我们脱离了自己熟悉的人际关系网,在大城市再也建立不起来如此庞大的社会支持体系。有一部分人很喜欢这种改变,因为他们更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比如我自己。但是更多的人在这种改变中倍感失落,因为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他们需要亲朋好友的陪伴和支持。

中国现在正在走许倬云先生笔下的美国在上世纪70-90年代曾经走过的路,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一些过去的“体面人”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渐渐的落伍了,成了新的社会底层。人和小家庭都越来越孤立了,许多人需要靠网络来打发自己百无聊赖的人生。久而久之,即便在餐桌上,大家也是眼盯着手机,家人之间的交流都不多了。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在增长,人们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了,可是却不知如何打发才好。互联网的出现恰逢其时,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许倬云先生形容时下的社会正在成为孤岛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90年代后出生的,可能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已经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他们很难想象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父辈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的境况。80年代或之前出生的人则不太能接受90后的个人主义倾向,因为90后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太自私,不懂得忍让和包容。

像我这种70年代末出生在农村,如今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算是经历了两种人生。我们有回不去的家乡,也有正在逐渐适应的新家乡。春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暂时性的回归到从前的生活圈子中去欢快几天。尽管实际上我们再回去的那个生活圈子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终归还是可以满足一下情感上的需要。

我以前没见过现在这么多的抑郁症患者,最近几年,抑郁症像火山爆发一样的增长。无论是乡下还是都市里,独居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太多了,旧的社会支持系统崩塌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却还建立不起来。00后的家长们在感慨自己的孩子太沉迷于网络,但是却意识不到他们是多么的孤独,倘若离开网络,他们就基本没有什么社交了。他们的同学不再和他们同住一个村或一个院,而是居住在各个不同的社区,放学后他们很难玩到一块儿去。

我虽然喜欢独处,但是却很乐意为我儿子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供他们聚会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小蜗居。这个不到六十平米的地方,常常是我儿子的同学们欢聚一堂的场所。每当他的同学三五成群的到我们家(大多数时候是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和他妈妈去菜市场采购各种菜肴,招待这些小客人。我很少干涉他们的娱乐,毕竟自己小时候也是玩过的,深知每个孩子都只有在集体娱乐中享受过生活的乐趣,长大了才会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也会控制我的孩子的上网时间,不允许他太晚睡觉。

都市的年轻人们越来越“佛系”了,喜欢断舍离。用我的一个现在在搞金融的发小的一句话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成年后,理想去泡沫化了。的确,我们小时候的那些绚丽多彩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一破灭——倘若没有破灭的话,我自己可能就是拿破仑或华盛顿式的人物,显然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这样的好战分子,我也很乐意看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幻想破灭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那个庞大的社会支持体系。我们的父辈们也经历了幻想破灭的时代,但是他们的生活中不缺乏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他们能聚集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胡侃或自嘲,很容易排遣自己内心的失落。而都市的年轻人则只能一边活在觥筹交错和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中,一边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哲学或宗教靠拢,寻找酒醒后的心灵港湾。

中国的疾病谱系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未来的十年,我们将进入到抑郁症一跃而为诸病之首的时代。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当脆弱的社会支持体系无力支撑寿命越来越长的现代人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就要出点问题。这个问题是个时代病,环球同此凉热。许倬云先生认为目前全球的社会组织形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现实接触太少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在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栖息地——人际关系网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对我个人而言,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停留在二十年前,许倬云先生笔下的孤岛社会则在最近的十多年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我是个有书万事足的人,我读书涉猎之广已经足以让我打发空闲时间,也足以安放我的心灵。我对中医、西医、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哲学、宗教和文学都充满了兴趣,所以我虽然活在自己的孤岛里,却并不孤独。但是不断有人通过网络来认识我,希望在他们精神疲惫的时候,到我这里来栖息片刻。我的亲友中也有许多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所以我并不乐意看到一个孤岛社会的形成,我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幸福和快乐。

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我们人类的人口数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我们的孤独指数可能也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值。我们现代社会甚至不如部落社会那么其乐融融。

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造成的隔绝也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分裂,从30岁后,我逐渐对互联网上的讨论不感兴趣,因为网络世界充斥着仇恨言论——全球各地的网民几乎仇恨一切。如果没有法律的威慑,估计对立的各方随时都想来场血腥的决斗。所以我已经不用微博和抖音这些热门的社交工具很久了,微信是因为工作原因才用。多数情况下我的文章评论区也不开放,因为我不愿意把生命浪费在与一群精神上无所依归的人的毫无意义的争论上。

如果我能活到八十岁,或许我还能见证另一种社会模式的诞生,我希望在经历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经历了许倬云笔下的孤岛社会后,我还能体验一下比这两种社会模式更好点的社会模式。也许到我晚年的时候,我也会如费老和许老一样,把我毕生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书,我希望到我写作这样的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能幸福和快乐。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