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记

淘书的快乐,只有热爱淘书的人才能体会到。袁枚曾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照我看,对我们这些爱淘书的人来说,书也是非淘不能买也。多金的买书人进了书店,自然是不必考虑价钱,也不必考虑自家书房的容纳能力,一顿狂扫,速战速决,不假思索的买回一大堆书。

而我这样的抠门的淘书人,则更喜欢找一个大块的时间,走进一家书店,东逛逛,西逛逛。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挑出一本看着顺眼的书,翻阅一番,觉得这本书很合自己的心意,价格又承受得起的话,就先把它拿上,一会儿结帐的时候再来个二次挑选。如果觉得某本书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就把它放回原处,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样淘着淘着,淘上大半天,就有了不少中意的目标。算一下总价格,往往是超出了预算的,这时候就免不了要忍痛割爱几本。于是在结账前又来个二次选择,选来选去,最后决定把选剩下来的买下。临到结帐时,可能又有些后悔,觉得放弃的某本书或某几本书实在也很喜欢。内心挣扎一下,想一想这个月是不是可以在某项开支上省一省,把书买下来。这种挣扎往往要持续到在结帐处排队结束,正在那里愣着的时候,收银员催促一声,也可能就咬咬牙,把几本本来打算砍下去的书都买下来。或者挑出几本放在收银台,表示不要,把其余的结账了。

有时一整天都没什么事,就会把这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书店里。选几本书,找个角落好好的读一读,读着读着就读入迷了。天下的书店几乎都差不多,快打烊时,就会送上一曲萨克斯演奏的《回家》。一听到这音乐,淘书客们便知道书店在催我们快点做决定,尽早买单走人了。

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村里没有书店,要想买书,就得走到镇上去,镇上有个小书店。我也没有多少钱,买不起很贵的书,买什么书自己也做不了主,因为我去书店,多半是和我哥哥一起去的。他看中了某本书后,就极力的想买,而我看中的书,他会批评一番后,觉得没有买的价值。最后往往是我听他的了,毕竟他比我大三岁。偶尔他也会照顾一下我的情绪,满足一下我的心愿。那时候我觉得有点吃亏,但是长大后才觉得这样买书实在是很有好处,有个比我心智更成熟点的哥哥带着我,我也能读点“上档次”的好书。我跟着我哥哥的脚步,读了不少精彩的文学名著。

到我上初中后,我才有了自己独立自主的淘书的权利。因为那时候我哥哥在县城上高中,我在镇上上初中。镇上的新华书店离我们学校并不远,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去书店里淘几本想看的书。但是我不记得自己去淘过多少次书,初中时太贪玩了,课余时间大多耗在乒乓球台上——虽然球技实在不怎么样,但是却酷爱打乒乓球。

上高中开始渐渐的爱上了淘书,那会儿生活费不多,自己没有能力大量的买书,所以在书店里淘书的时候,总是选了又选,结帐时也少不了与老板磨磨嘴皮,让老板便宜几块钱。我看天下最有耐心的老板就是书店的老板们了,他们从不会嫌弃他们的顾客左挑右拣的,只要还没到打烊时间,也不会去催促顾客结帐。有些顾客逛了一天,一本书都没买,他们也不会抱怨。

我的大学岁月是很悲摧的,家中两个孩子上大学,我父母实在是承担不起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我买书更是慎之又慎。我那时候吃饭都成问题,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打二两饭或买一两个馒头,就着学校食堂里免费的汤,打发了自己的胃。所以有一次我看到新闻说厦门大学有个传统,免费给学生供应米饭时,有点儿热泪盈眶。后悔自己没有考到厦门大学去,考到厦门大学,好歹不会饿肚子。但是淘书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太容易戒掉。所以那会儿我就自己找勤工俭学的机会,赚到了点钱的时候,会抽出一点时间去书店里过过瘾。虽然每次只能买一二本价格相对便宜的书,但是已经足慰我心了。

那会儿我已经对书店的质量有了鉴别能力,选择的是一些档次较高的书店——书店的档次高低不是说它的外表,而是书店老板对书店读者群的定位。有些小书店的老板就只是卖卖学生用书,或者卖点最大众的读物,比如各种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流。有些书店老板会卖一些有深度的专业性书籍,这类书店通常会在一个固定的读者群体中小有名气。到这样的书店里更容易找到我们喜欢的书。我常去的一家书店的老板,颇有文化,他家书店卖的书明显的比其他书店里的书有深度。而且老板人很温文尔雅,碰上老顾客在他们书店挑书时,还会奉上一杯热茶,就像是在招待老朋友。

学校图书馆弥补了钱少的不足,所以没事的时候我愿意在图书馆里泡着,用自己的借书证借书。只是学校图书馆的库存有限,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外面的书店。这些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想必多数大学在这方面应该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后来我从大学出来后,就找到了国家图书馆这个藏书宝库,这里的藏书就丰富多了。我刚到国图办卡时,国图的新馆还没建起来,那时对外开放的是现在被改成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老馆。虽然那时国图已经有了不知道是286还是386的老式电脑,可供读者检索书籍,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从国图的卡片库中检索书籍。国图新馆建立起来后,那些卡片库就不复存在了。检索统一改成了电子检索,方便了很多,不过少了点古香古色的味道。

国家图书馆不止有阅览室和借书库,馆区也有书店,就叫国图书店。国图书店里有很多打折的学术类著作和文学著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间书店里,因为它的定位和价位都挺合我的口味,有时候那些打折书的折扣低得难以想象——我总能在这里买到一折二折的书,质量和品位都不差。我也经常去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淘书,但是离我最近的还是国图书店,所以我更多的是在国图书店淘书。

离国图不远,在紫竹院西南门对面的一个叫三虎桥的地方有家更专业的书店——考古人文书店,那里也是我经常去淘书的地方。这种冷僻的专业书店也就北京这个地方有,也只有像我这样的少数读者知道有这么家书店。经常书店里整天都只有一两个顾客,很多次就我一个人在那里看书淘书。那里的书很专业,基本上不打折。但是一个人如果喜欢人文社科和考古方面的学术性著作,在这家书店就如鱼得水。

偶尔我有事要去西单或王府井的时候,也会顺便去西单图书大厦或王府井书店里淘淘书。这两个地方的楼层多,新书多,读者也多。很多人进来了就在这里呆上一整天。只要能坐人的地方,都会坐满了人,一个个的在全神贯注的看着书。有很多人到这里是只看书不买书的,我初来北京时,囊中羞涩,也有很多时候到这里是只看书不买书的。

以前,西单图书大厦门口还有小商贩卖吃的,一两块钱就能买到一张煎饼果子,很多读者的午餐一般就是一瓶水和一张煎饼果子。图书大厦是个很人性化的地方,哪怕我们穿得破破烂烂,只要衣着和行为还算得体,都可以呆在里面尽情的看书和淘书。

王府井书店也一样,但是我较少去王府井书店,我到王府井那边,多数时候是泡在协和书店里。协和书店在协和医院附近,是协和出版社的专门书店,里面所卖的全部是医学类书籍。到了协和书店,每次的花费就会大很多,因为医书都太贵了。我记得有一次到协和淘书,一下子花掉了三千多块,其实也没买多少书,只是医学类的大部头实在是贵得不像话。

王府井书店开在人声鼎沸的王府井大街上,书店里的读者实在是太多了。虽然协和书店和王府井书店的距离很近,步行也就十几分钟就能从一家书店走到另一家书店,但是协和书店里的人就比王府井书店里少多了。不过比起考古人文书店,协和书店的人还是要多一些。

买书多了也会心疼钱,有两次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感慨,说自己看中了某本书,但是这书真贵。结果马上就有人直接帮我把书买了送给我,这实在令我感到很意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我的朋友圈里大多是我的至亲好友或患者,他们中的不少人很愿意送我点什么。收到了两次这样的馈赠后,我再也不发这样的朋友圈了,如果某套书看中了,一时觉得太贵,没下定决心买,我就把它列入心愿单,等着它降价或者某一天自己觉得舍得买的时候再去买。因为从内心里说我不愿意别人为我破费,再者,对淘书人来说,书得是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淘的才特别珍惜呢。

慢慢的,我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放满了书,不能放书的地方也放满了书。我就只能转而淘电子书了,我买了个Kindle后就很少再去书店了,时不时的在Kindle商店里浏览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一买的书,一如以前在书店里淘书一样。刚开始买的Kindle的容量有限,下载几百本书后就下载不了新书,后来我又买了一个超大容量的Kindle,继续在Kindle上淘书。

淘着淘着,就有了很丰富的淘电子书的经验了。有些书我虽然看中了,但是不会急着买,因为Kindle商店老搞促销,促销价有时候便宜得难以想象。几百块钱一套的大部头,促销时几十块就能买到。

Kindle买书和读书都很便利,小小的一个电纸书阅读器,装进口袋里,走到哪里都可以带着,里面可以储存成千上万本书。闲着无聊时翻阅一下,也是能够打发一下时光的。

淘的书日见其多,读的书也日见其多,内心的困惑则一日比一日少。这似水流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三四十载,暮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在书中结交的朋友还真不少呢!因为有了这个小爱好,人生一点都不寂寞。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