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抗衰老和预防疾病的

我个人在抗衰老方面有一些地方做得还可以。我今年四十一岁了,但是多数首次见到我的人误认为我只有三十不到,前几年我还经常被人当作在校大学生对待。我有段时间在龙泉寺做义工,工地上很多人觉得我是刚上大学的学生,其实那时候我儿子都小学毕业了。

有一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看到我后,会惊异于我与二十年相比,容貌上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甚至现在气色看起来比以前更好。我的皮肤也保护得很好,一些女同志看了后不免要羡慕。这与我生在长江边有关,我们那里皮肤好的人很多。也与我自己多年来的生活习惯有关,但是与护肤品无关。我只在秋冬季节用大宝这类最廉价的润肤品,春夏季节连大宝都不用。

我的身体素质现在的确不比二十岁时差,甚至可以说比那时候更好一点。这得益于我学医后,知道怎么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让它过早的衰老。我的很多同学和发小看起来比我大十多岁的样子。到了我这个年龄,大多数人的脸上多少都有了点岁月的痕迹,但岁月似乎忘了我。

我觉得我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是多年来坚持早睡早起。我晚上一般是九点前入睡,多数都市白领做不到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晚上九点钟是他们夜生活刚开始的时间,很多人会熬夜到十二点以后才睡觉。久而久之,他们会成为顽固的失眠患者。

早上我会在4-6点钟起床,今年之前多数时候是四点起床,今年补充了点维生素B后,睡眠质量比以前更好一点,现在一般能睡到五点到五点半左右。熬夜的人猝死的多,得癌症的也多,但是早睡的人很少猝死。

我在饮食上也控制得较好,不抽烟,不喝酒,几乎不怎么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喝。我的饮食秉承的是“素食为主,品种丰富”的原则,每天吃的蔬菜和水果种类基本在5-10种左右。

我家早餐一般是稀饭或豆浆,搭配馒头或饼,和一两个青菜。偶尔会吃点煮鸡蛋,或几片酱牛肉,孩子会时不时的喝杯牛奶。中午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常常吃点简单的面条或炒饭。一般是用三四种配菜煮面,配菜方案多样,每天都有变化。多数时候是青菜、土豆、山药、蘑菇、西红柿之类。晚饭则吃点杂粮和水果。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逢年过节,或者家里人都想吃顿鱼肉时,也会做一顿。我每顿饭摄入1-1.5克的盐,每天摄入3-6克盐。

这是我今天中午的午餐:土豆、青菜、蘑菇、挂面共煮一大碗,除了油、盐和水,别无任何添加剂——我自己做饭是不用任何佐料的,遵循的正是品种多样化和以素食为主的配餐原则,盐仅用一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吃太淡了,其实口味这个东西是一种习惯,吃习惯了就不会觉得淡。我的个人体会是:多种食物混在一起煮,把火候掌握好,味道会很好。

我也会吃一些水果,基本上都是跟着季节走,吃时令水果。因为这样吃便宜些,吃到的水果的营养和味道也是最好的,每天吃的水果约有半斤。

多年来我的生活都是安步当车的,能走路的时候不骑车,能骑车的时候不坐车。人到中年后,我也减少了容易伤害膝盖和关节的登山和跑步等剧烈运动,偏爱对关节损伤较少的骑行和游泳等运动方式。我不怎么坐电梯,不管多高的楼,都喜欢一层层的爬楼。所以身体一直不算肥胖,偶尔和人开玩笑说自己板油多,实际上我的身材维持得算可以的。

今年通过骑行体重减了十几斤,把以前因为伏案工作时间太长造成的椎管内脂肪过厚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腰腿不痛了——腰腿痛的问题曾经折磨了我几年,一直到去年才确诊为椎管内脂肪过厚。我想这可能与我长期以来做多了伏案工作有关系。所以从今年开始,我的生活方式做了较大的调整,每天的运动时间延长到2-3个小时,运动量加大后,腰腿痛不治而愈。

我们一家都很少感冒,即便是感冒了,我也是在一有苗头时立即采取措施。家人遇寒感冒时,我会用吹风机吹吹大椎穴或脊柱,或烧点姜葱水给他们驱驱寒。一般这么处理后很少会发展至严重感冒,多数情况下,经处理后,睡一觉就好了。夏季感冒就用点藿香正气丸之类的成药,或者用自己种的新鲜薄荷泡点薄荷茶,也是几个小时就痊愈了。所以我们家没有出现家人重感冒去医院输液的情况,我儿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只请过一次病假,还是因为学校食堂里的饭菜不干净,导致他腹泻请假的。我们也会得一些小毛病,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我自己用很简单的常用药解决了。

我与人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太喜欢与人走得太近,这使得我很少卷入人间纠纷,活得很放松。我有几个堪称知己的朋友,彼此间都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没有发展为酒肉朋友——酒肉朋友反目成仇的太多了。

阅读使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心平气和的。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通过阅读,我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够看明白,看明白了也就不会特别激动。

人的饮食结构合理,适度运动,心理平衡,情绪稳定,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多的疾病来烦扰我们。只要能够坚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生活,也不会衰老得那么快。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我可能会很高寿。抗衰老和预防疾病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越简单的,越难做好呢。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