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比单纯的学中医或者单纯的学西医难度更大的是贯通中西医。虽然现在有很多医科大学都设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同时教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但是这个专业的设置并不成熟。多数医院也不设置中西医结合科室,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只不过是相当于一个中医大专加上一个西医大专叠加在一起而已,既没有把中医学精通,又没有把西医学精通。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中医功底还是西医功底都不够深厚,所以在就业时反而不如纯粹的中医专业或者纯粹的西医专业的毕业生受欢迎。
但是在历史上,是有一些特别厉害的贯通了中西医的大家,他们无论是中医的学术水平还是西医的学术水平都非常高。我有一个老师既完整的接受过五年中医教育,又完整的接受过五年西医教育,读完了中医和西医本科的全部课程,他的水平就高出一般的中医和西医很多。
花十年的时间去接受中西医基本的本科教育,然后还要花上最少十年的时间的深入探索,才可以成为一个贯通中西医的专业医生。要想成为贯通中西医的大家,则最起码还要花费一二十年的时间去提高自己。
日本的汤本求真医生就是一位贯通中西医的大家。汤本求真(1867-1941),是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皇汉医学》和《日医应用汉方释义》。
汤本求真早年因为父母之命在日本金泽医学院学习西医,明治三十四年毕业。在医院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开了一家诊所。明治四十三年,汤本求真的长女患了肠伤寒,用尽各种西医的方法抢救无效死亡。
丧女之痛让汤本求真精神崩溃了好几年,后来他读到他的老师和田启十郎所著的《医界之铁锥》,受到启发,开始发奋学习中医。此后他颠沛流离了十八年,穷困备至,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他学习中医的志向。
经过多年的苦学,这位曾经的西医,终于成为一名贯通了中西医的大家,撰写出了《皇汉医学》这样的影响力长盛不衰的中西医结合的杰作。汤本求真也因其学术成就和高超的医术而受到了后人的尊敬。
民国时期,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对中国的中医师们影响很大,《皇汉医学》也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恽铁樵、胡希恕、刘绍武等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皇汉医学》直接启发了他们的治学之路。
我国著名的经方医学家胡希恕先生曾说“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朗,而临床疗效从此大为提高”。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高度评价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章太炎在看到《皇汉医学》后说:“仲景若在,则必曰吾道东矣!”
丧女之痛,颠沛流离之苦,磨练了汤本求真深沉炼达的性格,深厚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功底,几十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沉淀,让汤本求真的这部著作直到现在仍然灼灼生辉。
我国医学家陆渊雷也是一位贯通了中西医的大医家。陆渊雷先生名彭年,字渊雷,上海浦东川沙人。生于清光绪甲午年(1894),逝于1955年,享年61岁,比另一位贯通中西医的恽铁樵先生小16岁。
陆渊雷学问渊博,笔力犀利,时人曾称其“渊博而有雷声。”陆渊雷先生少年时代喜好科学,十岁之前读私塾,学习诸子百家,十岁开始入读新式学堂,学习科学。1906年就读于宋江中学,1912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游朴学大师姚孟醺,并从章太炎学习国学。他不但广泛的学习了历史、地理、物理、天文、数学等学科,还通晓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陆渊雷曾经在武昌高等师范学院、南洋商业专门学校、暨南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与此同时,他因为酷爱医学而深入学习中西医,后来医名鹊起。
1928年开始,陆任教于章次公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任教于章太炎任首任院长的上海国医学院,陆渊雷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
上海国医学院的办学宗旨为“发皇故义,融合新知”,陆渊雷先生在上海国医学院率先提倡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学习理化、解剖等西医课程,陆渊雷誓言改良国医,汇通中西医。
1925年,恽铁樵创办了中医函授学校。陆渊雷见恽铁樵学识过人,遂报名跟恽铁樵学医,恽铁樵先生见陆渊雷有深厚的中西医功底,遂邀请陆渊雷协办中医函授学校。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伊始,这两位中西医汇通大师的门下人才济济,成了中国中医界的一支强劲的生力军。
我国当代著名的医学家姜春华教授和沈自尹院士就是恽铁樵和陆渊雷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姜春华教授出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后在陆渊雷门下学习中西医。姜老创造的“扭转截断疗法”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后,被证实为非常有效的一种疗法,这一疗法突破了传统温病学派的局限。
沈自尹院士在解放前开始学习西医,195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西医师。后有一次医院的党支部书记找到他,对他说:“当前西医普遍存在歧视中医的不良倾向,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医,却要否定中医,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派你去学习中医,就是要发扬中医的精华,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
这位前半生接受的是系统而严格的英美式正规教育的西医师,就这样拜在姜春华教授的门下,学习中医。姜老尽心的教,他也尽心的学。姜老在华山医院的办公室是一间木结构的平房,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姜老常常用冷水浇一下头,就坐下来教他中医。
学习中医需要有古文基础,沈自尹先生为了过古文关,自己背诵《古文观止》,跟着姜春华教授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千金方》《外台秘要》。
姜春华教授以其扎实的中医功底,引领沈自尹院士步入中医之门。师徒二人潜心钻研,1959年,他们同时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跟随姜春华教授学习中医后,沈自尹院士就开启了中医的科学研究之路,并最终成为了当代中医藏象理论研究大师。因为出色的成就,他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3月7日,沈自尹院士逝世,享年91岁。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也曾大力呼吁中医要走科学研究之路,施老生前一再上书政府,呼吁中国建立中医科学院,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中医,揭开中医疗效的科学原理。他的门下同样出了两个贯通中西医的大家。一个是他的女婿兼弟子祝谌予教授,一个是张仁济教授。
祝谌予教授19岁时师从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六年后得其真传。施今墨先生鼓励他留学日本,学习西医,融汇中西医于一炉。于是祝谌予教授东渡日本,系统学习了4年西医。回国后开业行医,应用中西医两种医学为人诊治疾病。
1957年祝谌予教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长期从事课堂教育与临床教学工作,参与制定全国中医学院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工作,提出中医教学应早临床,多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点。
70年代他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持开办了10期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骨干力量。1975年他又担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颇有建树。
张仁济教授是祝谌予教授的同门,但是他走的路刚好与祝谌予教授倒过来了。张仁济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系,后东渡日本深造,学习西医,并且立志在西医上有一番建树。
1941年,张仁济教授自己患上了非特异性肠炎,每日腹泻不止,搞得精疲力尽,痛苦万分。他自己治不好自己,向北京各大医院的名医求治无效。
后来有人向学习西医的张仁济介绍了北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张仁济教授遂半信半疑的前去找施今墨求治。服用了施老开的三副中药后,张仁济的非特异性肠炎治愈了。
这使得这位曾经很歧视中医的西医高材生惊讶不已,他经过思考后认识到要想在医术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必须通晓中医中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几经周折,他拜入了施今墨先生门下,步入了中医殿堂。
张仁济教授后来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大家,由于他同时通晓中医和西医,所以医术过人,求其诊治的患者很多。他也把自己花费毕生的心血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世人,其著作《中医治癌新路》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扁鹊传》说:“医之所病病道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医生最大的毛病是医术有限。因为医术有限,就无法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学医人的理想境界是不固守门户之见,既能精通现代医学,又能精通传统医学,取长补短,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一个医生若能做到这一点,则是病人之福。
从古至今,的确有很多杰出的医生做到了这一点。马不扬鞭自奋蹄,一个真正热爱医学的人,是愿意克服重重障碍,去深入的学习中西医知识的。我辈学医人,实应向这些前辈学习,而非固守中医或西医的门户之见,炫耀自己之长,攻讦他人之短。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