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8年开始自学《伤寒论》,到现在21年了,仍然时不时的翻阅《伤寒论》的各种注本。从去年开始,我也给我的学生讲《伤寒论》。在讲《伤寒论》的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学习《伤寒论》的资料。我结合自己学习《伤寒论》的心得,谈一谈该如何自学《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特色的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古往今来,有不少学中医者对《黄帝内经》有非议,如日本的一些医学家,中国民国时期的陆渊雷等,都认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大。但是对《伤寒论》有非议的中医学者不多,因为《伤寒论》是一部可以用来指导临床,也可以在临床中验证疗效的医学著作。
这是因为《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临床医生。张仲景写作《伤寒论》,主要是记述其临床治病的经验。所以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如何评价张仲景呢?作为中医的“医圣”,张仲景历来都被神化了。张仲景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就如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一样,被抬得很高。客观地说,张仲景值得被如此看重,因为他开了中医循证治病的先河。
但是说到张仲景和《伤寒论》记述的诸方的疗效,历代的中医学者的评价就未必客观了。我个人认为,张仲景和《伤寒论》中的经方的疗效被后世学中医者神化了。
任何人和事物被抬到一个神坛上后,就有很多夸大失实的部分。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中国人有崇古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我们过高的评价了古人。
据说方舟子说过一句话,他认为张仲景的临床有效率比不上一位普通的现代内科大夫。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的中医爱好者很生气,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
在《伤寒论》的序言中,张仲景自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如果这段话属实,那么当时的传染性疾病对张仲景的家族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张仲景是从很年轻时就开始学医的,弱冠之年医术就很高,我不相信他自己宗族这么多人死于传染病时他没有参与治疗过。那么多的亲族死于伤寒,说明张仲景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率不高。
放在现代社会里,流行性的传染病是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的。所以说整体而言,中医这种传统医学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医学没有效,也不是说《伤寒论》没有价值。我是主张以平常心去学习《伤寒论》和看待张仲景的,不要把《伤寒论》和张仲景放在神龛里崇拜。否则的话,就会变得盲目和不切实际。
我这么说很多中医学者不同意,他们可能觉得我数典忘祖。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知见就是这样,一时还改不了,可能这一辈子也改不了。我认为国故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需要有人整理才能去芜存菁,不是说拿来就能用的。
我读刘渡舟教授的医案医话,看到刘渡舟教授特别的推崇古人,他认为古代的一些高明的医生治病能做到百发百中。我认为刘渡舟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错误的,他写这样的文章也是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古往今来,甚至到未来,我相信都不会有对任何疾病都能百发百中的医生。说任何一个医生医术通神,百发百中都是夸大其词。普通百姓期望医生一定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期望也是错误的。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是这个宝库里不是没有垃圾。《伤寒论》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临床著作,但是也不能说学透了《伤寒论》就可以治得好百病。所以我个人学习《伤寒论》,只会把它当作若干临床医学著作之一来学习,不会把它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值得怀疑的圣典来对待。我在教我的学生时,也在向他们阐述了我的这种态度。
《伤寒论》中有很多的方子,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其安全性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瓜蒂散和十枣汤这类方子,现代医生和患者最好就不要乱用。用瓜蒂散和十枣汤而造成患者死亡的报道有不少,这样的方子不但对患者是不安全的,对医生也是不安全的。一旦出了医疗事故,医生也很危险。
《伤寒论》中惯用的一些药,过去限于条件,没能研究透其副作用。现代医药学发达,研究出了它们的副作用,那么我们现在再用的时候也要小心。比如张仲景很喜欢用的细辛,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有研究者发现它能导致实验小鼠肝脏发生癌变。过去我们对中药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这个层次,就会觉得张仲景留下的经方中的那些含细辛的方子很好用。现在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能再长期的滥用这类方子,给患者留下后患。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在治疗很多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时,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一些常见疾病时,也比现代医学有优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凡是从事过中医实践的人,在体验过《伤寒论》中的方剂的有效性后,大多会建立起对《伤寒论》和中医的信心,我自己便是如此。
但是《伤寒论》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很有限,一个医生一辈子要遇到的疾病有很多,所以一生如果都只停留在对《伤寒论》的钻研上,未免有点太过狭隘。我们要学《伤寒论》,也要放开眼界,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
我个人是反对学医人有门户之见的,终我一生,会研究经方,但是不会以经方牌自居。
谈完了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后,笔者再谈一谈我自己学习《伤寒论》的一些经验,介绍一下我自己学习《伤寒论》常用的一些参考文献。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人阅读《伤寒论》中的古文会有很多障碍,所以学习《伤寒论》时既需要扫清语言关,学好医古文,又要善于借鉴参考书,加深我们对《伤寒论》的理解。中医人学《伤寒论》是应该背诵《伤寒论》的,但是这种背诵最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当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有三个人,其一就是我上文中提及的刘渡舟教授,其二是胡希恕教授,其三是叶橘泉教授。其他的还有郝万山和陈亦人教授也是伤寒名家。但是学多了学不过来,我自己是重点把这三大家的著作作为学习和教学的参考资料。
刘渡舟教授是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来讲述《伤寒论》的,胡希恕教授则对从八纲辨证来学习《伤寒论》有较深厚的心得,叶橘泉教授则偏于“方证”和“药证”学派。
虽然三位伤寒大家各有侧重,但是相通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在他们自己,并没有如此明晰的定位自己。参考这三位伤寒大家的著作,有助于加深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解。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有日本汉方医学家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和民国名医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虽然没有他的《质疑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今释》写得好,但是以陆渊博的学识,他写的《伤寒论今释》还是很有价值的。
阅读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和更科学的去理解《伤寒论》。但是由于时代局限,这两位贯通中西医的伤寒大家的著作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落伍于当今时代的见识。目前实在是有必要由一些新的大家担当大任,结合当前的新的医学成果,再出一些类似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这样的著作来。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推荐学习者准备一些伤寒论的医案,在阅读原文和注释的同时,结合医案来学习《伤寒论》。我是把陈明博士汇编的《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当作和《伤寒论》原著同时使用的教本来教我的学生的。
我们不但要理解《伤寒论》的文义,还要学习其他医生用《伤寒论》中的方子来治病的经验。学习医案不比跟老师做临床差,跟老师做临床我们可能还无法系统的接触到这么多的同一经方的适应症患者,集中学习医案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伤寒论》的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
阅读以上的这些读物可以为我们打下学习《伤寒论》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后,再阅读古往今来各个注家对《伤寒论》的注释,我们就能找到门径而入,不会再觉得很困难。《伤寒论》的注家实在太多了,我们一辈子可能都不一定看得完那么多的《伤寒论》注释。能够择其要者学习几家,自己再多复习《伤寒论》原文,多习练,慢慢的就能形成自我的认识。
我是经常纵横交错的来学习和教授《伤寒论》的,我经常把同一类型的方剂放在一起来比较着学习,也经常把很相似的“病证”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我在教学中也贯穿着这一“比较学习”的思路,因为这种比较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加深记忆,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时的辨证施治的水平。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