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当被誉为日本汉方医学界最后的巨擘的浅田宗伯去世时,日本举国医、儒两界,皆深切的痛悼这位汉方医学(中医)界的一代宗师。
浅田宗伯出殡之日,沿途的店铺皆自发的关门歇业,四周的百姓设坛焚香,垂泪送别这位伟大的医者。日本各界前来参加浅田宗伯的葬礼的名流,多达万人。
浅田宗伯号栗园,既通儒学,亦通医学。日本医儒两界以“栗园之前无栗园,栗园之后栗园无”来形容这位日本汉方医学界的旷世奇才。
浅田宗伯堪谓日本汉方医学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巨擘,其生平不但医声显赫、著作等身,且热心公义,救国救民,真正是“侠之大者、儒之大者、医之大者”。
浅田宗伯的历史老师赖山阳先生,曾经以“大丈夫若不能为天下不可无之人,则当著天下不可无之书”来勉励浅田宗伯。而浅田宗伯自己则常常说:“《论语》修己,《伤寒论》救人,外之宇宙间无可读之书。”
浅田宗伯虽然出身于医学世家,但是年少时,却更喜欢读稗官野史,慕古代豪侠,所以常遭到自己祖父母的叱责。
由于少年时代的这一影响,宗伯一生,身上都带着一股侠气。虽然宗伯中年之后,因为治愈了日本大正天皇和法国公使的顽疾而名满天下,成为日本诊费最贵、收入最高的医生,但是他仍然坚持扶贫济困,免费为贫困患者治病。宗伯一生所治疗的患者中,有近半数的是免费治疗的。
浅田宗伯一生笔耕不辍,据说他从十几岁开始,直到55岁,每日都笔耕不辍,一日都没有间断过,他毕生出版医著八十余部。而其鼎盛时期,每天诊疗的患者多达300人,这个数量还是因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限制了病号数的。我们很难想象,他是怎样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和耐力的。
浅田宗伯活到八十一岁才去世,去世前,浅田宗伯已经预知自己的死期,对门人子弟做了最后的告诫。嘱其子务必于他去世后,在他身上书“寂然不动”四个大字。曾学过阳明学的浅田宗伯做到了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据说这个传奇的医者,从18岁开始便游学京都,进入了日本汉方医学界古方派(即中国中医学界所说的经方派,都是推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的门人中西深斋所办的私塾学习古方,同时出入于川越家、福井家,扩展医学见闻,并学儒学于猪饲敬所,学史学于赖山阳,还在大阪跟随大盐中斋学习阳明学。
浅田宗伯窘迫时,困苦到在街边举着佛像,敲着钵盂,等待行人给他布施以活命。自己还曾染上瘟疫,卧床不起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丧命。
1838年,在外游学的浅田宗伯23岁时,其父病危,宗伯星夜兼程返乡,但是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宗伯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以医立身,善行古道,以报世恩”的遗训,宗伯听说后,发奋图强,治丧完毕后,宗伯将亲眷托付给亲戚照料,自己再返回到江户继续学医。
直到四十岁的时候,因为医名不显,宗伯的生活依然过得很艰苦。但是四十一岁时,宗伯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幕府医官本康宗圆,在本康宗圆的提携下,宗伯才得以接触到当时江户医界三大匠——多纪元坚、小岛学古和喜多村栲窗,有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宗伯的医术得以迅速提高,治病疗效和医名都愈来愈显著。
1861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命浅田宗伯为法国公使治疗其痼疾,宗伯应手而愈,法国公使写信给法国皇帝拿破仑,告诉他日本有医术如此之好的汉方医,拿破仑不但给了宗伯不少赏赐,还在法国为宗伯做了宣传,宗伯之名,遂传至欧洲。
1879年,日本的明宫嘉仁亲王(即后来的大正天皇)出生后不久,便告病危,呼吸困难。日本中西医两界束手无策,浅田宗伯临危受命,以一弯管插入嘉仁亲王的食管,再将中医治疗痰涎雍盛的走马汤灌入,亲王吐出痰涎,转危为安。
但是嘉仁亲王的体质很弱,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身体一直孱弱,皆赖宗伯的医治,才得以健康的成长。从此后,宗伯医声盛极一时。
明治维新时期,西学东渐,西医引入日本后,对源自中国中医的汉方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各界要求废止汉方医,浅田宗伯以其傲人的疗效,显赫的医声,力挽狂澜,拯救汉方医于即将倾灭之际。所以浅田宗伯是日本汉方医学界公认的最后一位巨擘。
纵观浅田宗伯一生,都是坚持以一个临床医学家,而非一个理论学者的身份,实事求是,其著作坚持经方派的特征,基本不涉猎阴阳五行的玄谈怪论。
宗伯所推崇的《伤寒论》中有:“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一句,这句话本来是张仲景告诫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对症用药,“有是证,用是药”。宗伯为了提醒自己牢记这一原则,给自己取了一个字“识此”,而其成名作,更以《勿误方函口诀》名之。
浅田宗伯之所以疗效卓著,与其对中医的方证药证有精深的研究有关。虽然推崇古方派,是宗伯与传统的古方派或曰经方派不一样,其成名作《勿误方函口诀》中所载的579首效验方是在古方、后世方和日本经验方中选择的临床疗效显著的方剂,并未局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浅田宗伯不但有等身的医著,尚有文学著作十四部,以及大量的或传世或未传世的诗歌和文章。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敬佩。
斯人已逝,其风犹存。宗伯之勤奋好学和医者仁心的精神,正是我辈学医人所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