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的用量决定了临床疗效,但是这个用量很难掌握。
曾经有个医生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患者按照医生的方子吃药后无效,后来患者有点不耐烦了,把医生开的药三贴药一起煎了,再服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疗效。
我国温病学派名家赵绍琴教授,生平用药的最大特点就是方小量轻,所以与他同时代的名医秦伯未对赵绍琴教授的评价是“平正轻灵一良医”,从赵绍琴的医案里,很少看到赵绍琴教授开大剂量处方的纪录,然而其临床疗效却非常出色。
日本的中医名家汤本求真和大塚敬节留下的医案中的处方,用药量之轻则更是令我国当代的一些提倡用重剂治病的中医师,诸如李可等知名中医大跌眼镜,汤本求真和大塚敬节等日本汉方医学家开出的处方中,附子等药的用量常常不过1克到3克,有时甚至只用0.5克,其疗效也是很出色的。
我曾一度喜欢用重剂治病,重剂用药,往往可以在患者临近死亡时,发挥到起死回生的作用。笔者近几年,经常参与告病危的患者的急救工作,用中医的汤药时,剂量有时大得惊人,但是疗效也十分出色,多次在各种其他中西医急救办法不能凑效的情况下,把患者起死回生了。
但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也犯下了用药过重,以至于患者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减轻药量,反而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疗效。这些实际的经验告诉我,用药的剂量不好掌握。
附带一提,李可大师素以用药剂量大而著称于世,他在世的最后几年,治疗的很多患者也出现过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有严重的副作用的情况,笔者本人当时接触过不少这样的被他治坏的患者。
有些中医师认为,现在的药的质量欠佳,所以用轻了没有疗效,我有一度也这样认为。
但是我的患者天南地北,到处都有,我开出处方后,他们多数是在他们本地的药店或者中医院购药的,只要方子开得不错,多数情况下,即便剂量很小,疗效还是很出色。
我甚是怀疑,各种宣扬现在的药材质量不可靠的文章多少有些哗众取宠,同时也有为临床处方水平不高推卸责任之嫌。
以日本人的精细,对中药临床用量的问题如此看重,必是因为日本人在研究中医时,确实注意到了中药的用量与疗效关系太密切,所以才会发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中药的用量这样的感叹。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虽然尚不敢说掌握了中药临床用量的诀窍,倒是也摸索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来。
一般慢性病患者,用药时量是尚轻不尚重的,因为慢性病没有办法像急性病一样取得迅速的疗效,患者必须长期吃药,所以药的用量太大,很容易伤及患者的脾胃肝肾等器官,反为不美。
即便是补益类的中药,用于慢性病患者,也是要尽量使用小剂量的。中医古方中的一些补益类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实际单次用量都非常低。按照古代医书上的记载,用量多在10克以内。
虚损类疾病,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调理过程的。慢性病造成的体虚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所以临床用药时,从轻用药,更为有益。
对急性病,比如大出血类的疾病,用止血药时,可以考虑大剂量使用,笔者曾参与过一些肺癌、胃癌患者大出血时的抢救工作,这类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中药不能见效,用西医的止血手段也无效,但是将中医的止血药白及用量提高到30克时,止血效果就非常明显。
笔者在读已故上海知名中医刘民叔的医案时,看到刘民叔采取了另一种方案,他每次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的量很轻,一次用0.1到0.5克,但是用药时间间隔非常短,刘民叔采取每隔15分钟给药一次的办法,给一个患胃癌的老僧止血,连续治了个把月,也获得了不错的疗效。
而李可生前,最著称于世的,就是他对很多病危患者,尤其是心衰患者的急救的疗效非常出色,李可临床用附子等药,用量常突破100克。
这两种用药思路,都是和常规的用药思路不一样的,可供急救医生参考。
当然急性病也分很多类,并非所有的急性病,都适宜用大剂量用药的方式急救,大剂量用药时,安全性很差,很容易出医疗事故,如果一个医生用药经验不足,小剂量用药可能不至于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损伤,但是大剂量用药,风险就高多了。
所以从安全起见,大剂量用药还是要小心的。笔者个人采取的方法是,先从小剂量用起,或者多煎少服,一边给药,一边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反应较好,副作用不大或者没有,就不断的加量,直至解决患者的问题。
当然,用药的根本还在于用准。赵绍琴教授曾说他的父亲,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院长赵文魁先生在教他学医时,特别告诫他,用药治病,就如给锁找钥匙,用的是巧劲而不是蛮劲,只要用药准了,就会如找对了钥匙,轻轻一拔,锁就开了一样,很轻松的就能把病治好。
不过我相信即便是赵文魁先生复生,也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能轻松的找准那把疾病的钥匙,所以真正的“平正轻灵”的境界,也不是那么好达到的。一个临床医生,要常在用药用量上动脑子,长期积累,就会渐渐的形成自己的有效的用药思路。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