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医书之外

最近有些读者向笔者请教学医的一些问题,我自己半瓶不满的状态,是不敢好为人师的。撰写此文略谈一下我自己学中医的一些浅见,以答各位中医同好。笔者年轻识浅,拙文也只不过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诸君指教。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是形容一个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学起中医来会得心应手。学习中医,首先得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着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一种天人合一、身心协调的精神。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内心的安宁自适的。只有吃透这点,并且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方能领会中医的真正内涵。

很多人对这些思想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为人为学过于急躁,这种与中医的根本之道相违背的状态,是很难理解中医的精髓的。中医要学好,功夫在医书之外。把这书本之外的精髓掌握好,中医的理论就不难理解。

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安宁,需要非常长时间的潜修才能实现。我有个观点,一个中医要想学好医,首先要把自己的各种亚健康都调理好,让自己的气色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只有这样,他才能懂中医。治人先治己,治己先治心。内心的浮躁被调伏,达到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才算是体会到了中医的大美之处。在这种状态之下,一个人真正的智慧自然浮现出来。具备了这样的智慧之时,看医书,自然就能达到笼里捉鸡,手到擒来的水平。

所以药王孙思邈的《大医习业篇》专门谈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原文非常好,兹照录如下: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壬、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好的中医师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孙制定的这个标准几乎属于学究天人的标准。除此之外,中医师还应该有“发遑古义,融汇新知”的精神,广学博究,推陈出新。在今天,一个中医师要有大成就,除了上面的这些之外,最好还需要掌握现代医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均是超越了医学本身的。医生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博学多知和才华横溢的人群之一。因为医生要跟各色各样的患者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有佛陀所说的“善解方便”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仅仅学一点点皮毛就能够掌握得了的。

一个医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医学素养均达到了最高境界,然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医生。如果仅仅限于掌握某种小技能,囿于一门一派的观念,就很容易走向偏执。

说到具体的医学素养,我有另外一个观念,医生应该是怀疑主义者。古今中外,很多的医学理论都只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医学,总结出来的一些假说,这些假说有的可以被实践验证,有的不可以被实践验证,即便可以被实践验证的,在临床应用时也根本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有效率。所以,一个人学医,就该像霍元甲学拳,学着学着,要忘记各种门户之见,抛弃一己之偏见,灵活运用。

医生的知识靠的是日积月累,一个医生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医之后,要有终生的读书计划,要厚积薄发,不要到处寻求捷径。医道之上,所有的捷径都可能是把自己陷入偏执的陷阱。医生最忌急功近利,医生要自觉的把自己的成长计划设置为五年成长计划,十年成长计划,二十年成长计划,而非和一般的行业一样,干几个月就能有个较大的成长。速成的医生治病人,非死即伤,这是对生命最大的不尊重。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心性的修炼非常的重要。心性的成长,需要巨大的阅读量和不断的思考和沉淀才能实现。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思考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再多读书和临床,久而久之,医术自然会提高。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