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

读完美国医生保罗 · 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保罗 · 卡拉尼什的这本书在微信读书App上推荐值为95.3%,被誉为神作。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为止,有5.5万读者阅读,3000多读者点评。

我不知道这5.5万读者中,有多少人是医生,又有多少人是患者或患者家属,但我想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患者家属,读完这本书大概都或多或少地会像我一样,难以平静。

保罗 · 卡拉尼什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学科学家。他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人,曾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又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再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常青藤学校的跨学科教育背景让这位神经外科专家身上有着与其他医生大不一样的东西。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受到了至高无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投身医学,成为临床医生,并希望在工作中将科学与道德融为一体。

2013年,年仅36岁的保罗 · 卡拉尼什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从此有了双重身份,他既是医生,又是癌症患者。保罗 · 卡拉尼什曾经的梦想是当一个文学家,在行医之余,他也不断地反思和写作。他的文笔优美,文章中透露着他对人性、生死、道德和医疗问题的深沉思考。《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刊登了他的文章,这让他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作家。

我读了他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几次都有落泪的冲动。他作为医生的所思所想,我都曾经历过;他作为患者的所思所想,我虽然未能亲身经历,但是当我母亲遭遇癌症折磨时,那锥心之痛又何曾放过我呢?我母亲的病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生命的沉思》,那篇文章写于我母亲刚刚离开人间时,那段文字详细地记录了我的思想转变历程。

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我对对保罗 · 卡拉尼什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们都想努力当好一个医生,竭诚为患者守护他们的生命,但是有时候我们无法做到。正如保罗 · 卡拉尼什所言,人会追求完美主义,但是现实世界并不完美。

杰米是保罗 · 卡拉尼什的一位好朋友,他也是一位临床医生。年纪轻轻的杰米在一次次失败的拯救生命的过程中耗尽了自己的心理能量,带着对患者的深深歉疚,他纵身一跃,从楼顶上跳下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情让保罗 · 卡拉尼什很难过,很多医生都曾有与杰米同样的想法,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眼前流逝时,那种无力感和歉疚之情,确实足以击垮大多数人。临床医生要熬过这个坎儿,化蛹成蝶,才能长久地为患者服务。

我在大概五年前处于杰米医生的状态,内心充满了对患者的歉疚之情,有时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我很快就扛过去了,但是我的两个医生朋友自杀过,所幸未成功。还有一个水平不错的同行受不了肿瘤医生要承受的压力,转行去做医疗美容了。

保罗 · 卡拉尼什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他的好友杰米的自杀令他非常难过。他的那段文字令我既感动又得到了抚慰,这个世界上,文化和国度存在不同,但是医生们面临的问题没有不同,要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没有什么不同,他的文字就这样让我产生了共鸣。

作为一个肺癌患者和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保罗 · 卡拉尼什深知医生对于病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好一个医生的职责,才能让病人和病人家属好受一些。他真实的记录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从一个经验尚浅的新手,到一个逐渐成熟的专家,在这一路上,他从未放弃过对人性的思考。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我在复习备考时,看着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细则,有时忍不住在想,现在的医生们如果重温这些考试大纲时,会不会感到愧疚?因为考试大纲细则要求一个医生做到的许多东西,我在现实中几乎看不到一个医生能做到,有几个医生敢问心无愧地说自己完全没有违背自己学医时立下的初心和誓言呢?

保罗 · 卡拉尼什在临床工作中也一直在问自己这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把病人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了。保罗 · 卡拉尼什说过的一段话令我感触很深,他说最初他看病人,是把病人与病历术语等同起来,后来逐渐看一个病人的病历,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现代医生们已经习惯了流水线作业,医疗对很多病人来说是冰冷和无情的。有些医生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罔顾病人死活,为了赚钱给病人制造更多的痛苦,甚至残害他们的生命。这已经不再是医生在治病,而是恶魔在犯罪。

我曾在一个病人的博客中,看到她自述自己靠卖淫来赚取治疗费用,那个病人刚好我还很熟悉,那一刻我就像被雷电击打了一样,内心难受到了极点。那个患者去世了,我为她的遭遇而默默地哭过。当我深入去了解她所在的那个群体时,发现了另一些病人的家属为了给亲人治病,也去卖淫筹措治疗费用,这让我非常难过,怀疑医疗究竟是在作恶还是在行善。我们中国人常常说医者仁心,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医疗已经扭曲得令人厌恶。

一千个人阅读保罗 · 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时,会有一千种感受,对我来说,这本薄薄的书给我带来的是巨大的心理冲击。它触发了我对医疗和人性的又一次深入的思考,最近湖南某医院的一位医生被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很震惊曾经在中国那么有名的医学院校怎么会培养出这样的医生来,与此同时也惕惕然的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些做法和他性质差不多。

人文思想的匮乏导致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了当前医疗界的痼疾,医学教育不能缺少医生的灵魂教育这一课。倘若我们把病人当作一份份冰冷的病历,而不是把一份份病历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家人牵挂着,甚至有至亲骨肉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拯救的人,我们就与医学的初衷背离得太远了。日益高发的医患纠纷,与医疗服务不再能温暖人心有太大的关系。

保罗 · 卡拉尼什的父亲也是一个医生,保罗 · 卡拉尼什讲述了他父亲为病人服务的一个细节。当病人情绪不佳时,他的父亲问病人,要不要他给她点个餐,先填饱肚子,病人同意了。他的父亲又问病人想吃点什么呢,病人说随便点点什么都可以。于是他父亲给了病人一些点餐的建议,取得病人同意后为病人点餐了。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了,当然我们国内的医生工作量比美国医生大多了,可能很难做到这么细致。但是医生要想在细节上温暖病人,舒缓病人的不适,建立起更牢固的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不会缺乏机会的,可能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善待病人的那份心。

我是怀着自我检讨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因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有许多的不到位之处。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在阅读《医患关系》这样的教科书。但教科书是冰冷和生硬的,有些教条甚至纯属无法实施的官话套话,而《当呼吸化为空气》则是一份鲜活的教材,它让我收获更多。

保罗 · 卡拉尼什的这本书让我非常想对我的有些读者和患者说一声对不起,我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我没能够做到,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

保罗 · 卡拉尼什已经因为癌症不幸去世了,但他留下的这份精神遗产并没有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消失。我的读者中有许多医生同仁,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阅读一下这本书,读完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做,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医者。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