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是我国宋代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中的一张经典名方,方由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炙甘草一钱组成,用时将这三味药挫成散,加入粳米一小把,用二小盏水,煎至七分,饭前服用。
现代多直接将饮片煎熬成汤药服用,早晚饭前各一次。如病情急促,则可以一日服用二剂,每隔二小时服用一次,晚上还可以再服用一剂。这里的一两折合成现代的30g,一钱折合成现代的3克。
《小儿药证直决》中记载的泻白散适应症有如下几条:1.治小儿肺盛气急咳嗽。2.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3.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寒。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4.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5.肺病春见,肺胜肝,当补肝肾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治。6.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小儿药证直决》是一本儿科名著,但是泻白散却并非只适合儿科患者服用,它通治儿童和成人的“肺盛”之疾。泻白其实是泻肺的意思。古代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五色,肺对应的是五色中的白色,所以泻白其实是泻肺,泻白散本来也叫泻肺散。
从钱乙所记的五条适应症来看,泻白散主要治疗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癌晚期合并肺炎等)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这种病多为儿童病,所以本方在儿科中用得尤其多。患者以气短、咳喘、低氧、胸闷、皮肤蒸热或口干多饮为主要症状。
钱乙已经注意到此类患者存在缺氧的问题,第4条中的“唇深红色”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绀,是因为血液中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异常或血红蛋白衍化物增加所致。血红蛋白负责运载氧气到全身细胞,如果血红蛋白不正常,血氧含量就会异常,皮肤、黏膜就会呈青紫色。口唇、甲床和颧部等部位表现最明显,因为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薄,且色素沉着较少,所以易于观察。所以西医治疗这类患者还会给予吸氧等辅助治疗手段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肺部感染大多会导致患者口干,很能饮水。笔者曾见部分肺癌患者也有此症状,患者呼吸急促,口干,每日饮水量高达数升,用泻白散治疗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缓解症状的效果。钱乙还观察到有部分患者不口干,但是身体燥热,这都是人体正在经历炎症反应所致。
后世中医多将泻白散的适应症命名为“肺有伏火”或“肺有郁热”证,其病机在肺部存在火热之邪,治疗原则是泻肺部的郁热和伏火。传统中医认为地骨皮有退虚弱,清肺火,止渴生津之功;桑白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炙甘草既能止咳,又可减轻地骨皮和桑白皮的寒凉之弊。所以钱乙的泻白散用药少而精,非常了不起。泻白散的疗效肯定,直到现在,我们医疗界仍然在用它。现代儿科常用药泻白糖浆就是在泻白散与麻杏石甘汤两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儿科大夫都会经常用到这个药。
明代的一位名医秦景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泻白散中加入黄芩三钱,效果更好。所以他又组建了一个名为“黄芩泻白散”的方子: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黄芩三钱,炙甘草一钱,载于他的著作《症因脉治》中。《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年轻时患咳喘病,他父亲就给他用了黄芩一味药治好了。单用黄芩治疗肺病的单方又叫一味清金饮(金在中医中对应的也是肺),这说明中药黄芩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效果很好,秦景明在泻白散中加黄芩是锦上添花。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