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即死,步步求生

陶渊明为什么能这么豁达?他的一首诗给出了答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很多人怕死,他不怕,他把死亡看着是天地之“大化”使然,死亡这件事情被他写得挺有诗意,“纵浪大化”就像是一个弄潮儿在弄潮一样。

这有点庄子的味道,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惠施看不过眼,批评庄子薄情寡义,老妻陪你一生,死了不哭也罢了,居然还鼓盆而歌,太过分。庄子回答说,刚开始时我何尝不痛苦,但是想一想人的肉身只是从大自然借来的躯壳而已,终究是要还给大自然的,死亡就像回家一样,何须痛苦?庄子将死,弟子们讨论如何埋葬他,庄子直接说往野外一扔,让秃鹫啄食了吧。你们辛辛苦苦给我弄棺材,把我埋在土里,还不是被地里的蝼蚁吃了?这具臭皮囊总归是难逃被蝼蚁或秃鹫蚕食的命运,何必厚蝼蚁而薄秃鹫呢?

他们对死亡的豁达态度,我都很喜欢,我也是这样看待死亡的。陆游说死去知万事空,我同意他的这种说法,但是不像他那样老是“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没那么大的志向,也不觉得九州同是件多么好的事,读陆游的诗总怀疑他得了抑郁症。我只是个学医的,已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死了把这具臭皮囊捐给医学研究机构,​他们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物尽其用,不浪费就好。

唯有对死无所畏惧,才能尽情地去享受生的快乐。若是天天怕死,就难免要活得提心吊胆了。日本百岁老医生日野原重明在其临终前的遗著《活好》中表明了他的态度​:​随时可死,步步求生,我喜欢这种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对死亡无恐惧不是说要像莽夫一样找死,我们不用怕死但是也要热爱生命,能活着就活着​。要尽可能的避开每一个可能导致我们死亡的风险,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活不下去的时候,随时坦然撒手而去。

佛教常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即意料之外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自己的一生会遭遇什么样的意外。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过大,世界各国政治肮脏不堪,瘟疫和天灾人祸横行的年代,无常就更多了。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死亡都是随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不管现在有无不治之症,也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荷兰脑科学家施瓦伯说人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大脑,​大脑发育正常且完好的人,会比大脑发育不正常或大脑不那么发达的人活得久一点。他甚至还提出了一种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体育锻炼并不能使人更长寿,但是锻炼大脑却能令人更长寿,生活质量也更高,人也更快乐。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他的观点的,但是不打算听他蛊惑,放弃体育锻炼。

我们常常说陶渊明和庄子这样的人豁达,在脑科学家看来,他们都属于大脑发育得比较好,心智成熟的人。当然,脑科学家会认为陶渊明这种嗜酒如命的人存在成瘾行为,认为他的大脑的某些部位也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并不是整个大脑都完好无损。

庄子和陶渊明确实是很爱动脑的人,能把母语驾驭到庄子和陶渊明这种程度的人,古往今来没几个​,这种本事是他们经常阅读和思考练出来的。他们喜欢思维的极限运动,喜欢思考一些常人不大思考的问题。思考多了,脑子发达了,心胸也开阔了,渐渐地就不再恐惧死亡——毕竟,死亡不过是人人都难逃脱的自然规律,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有什么好怕的?亲人死亡了又有什么悲伤的?​在所爱的人坟前高歌一曲,回忆他们在世时的快乐时光,开心一笑,过哭哭啼啼。

所以我们只有战胜恐惧和悲伤,才能不被恐惧和悲伤摧毁。小心提防是应该的,互相关爱也是应该的,好好活着更是应该的,怕死就大可不必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